计算机组成原理课设:加减法指令设计与实现

需积分: 0 1 下载量 19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8 收藏 487KB DOC 举报
"组成原理09级课设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加减法指令,这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中一个基础但重要的环节。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结合实验平台来设计并实现加减法指令。这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分析、指令系统设计、微程序设计、时序设计等多个方面。 1. 系统分析与设计:首先,学生需要对基本模型机进行系统分析,理解各个单元模块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然后将这些模块组合起来,构建出一个能够执行加减法指令的完整系统。 2. 指令系统设计:设计指令集,包含加法和减法指令。指令格式应明确,包括操作码、地址码等组成部分,以便处理器能正确解析并执行指令。 3. 微程序设计:微指令是控制计算机硬件行为的低级别指令,需要设计微指令格式,确定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的入口地址形成机制。这一步确保了加减法指令的执行流程能被正确控制。 4. 时序设计:时序设计涉及CPU的时钟周期、机器周期和指令周期,要合理安排指令执行的各个阶段,如取指、译码、执行、写回等,确保指令的顺序执行和并发执行(如果支持)。 5. 指令执行流程:明确每条加减法指令的执行步骤,包括数据从存储器到运算器的传输,运算器内的计算过程,以及结果的存储。 6. 软件HKCPT的使用:通过这款软件,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编译、加载程序,并进行加减法指令的时序分析。同时,观察累加器A和其他寄存器、存储器在执行指令过程中的数据变化,理解数据流程。 7. 课程设计报告:最后,撰写一份详细的设计报告,包含设计目的、设计原理、逻辑框图、指令代码、微程序、时序分析、程序执行过程、设计总结等内容,全面展示整个设计过程和思考。 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紧凑,通常会在一周内完成,包括熟悉资料、系统设计、编程调试和报告撰写。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的签字确认,标志着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和质量。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应用,还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理解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分如何协同工作,为未来深入学习计算机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2023-05-25 上传
1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1.设计目的及设计原理 2 1.1设计目的 2 1.2设计原理 3 2.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3 3.指令系统及其指令格式 4 3.1指令系统 4 3.2指令格式 6 4.微程序的设计及其实现的方法 7 4.1微指令格式的设计 7 4.2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 7 4.3 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8 5.模型机时序分析 10 6.指令执行流程 11 7.源程序,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12 7.1 源程序 12 7.2 程序的指令代码 12 7.3微程序 13 8.实现过程 14 9.课程设计总结 19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陈千 专业班级: 物联网1103班 指导教师: 程艳芬 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 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 (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加减法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 周一:熟悉相关资料。 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 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1.设计目的及设计原理 1.1设计目的 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使用软件HKCPT掌握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完整的系统,构成一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并了解程序编译、加载的过程,以及通过微单步、单拍调试理解模型机中的数据流向。 本实验主要是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与或运算原理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3方面的知识结合到一起利用此软件平台实现连续几个数的加减法运算,从而了解逻辑运算运算单元的运行过程。 1.2设计原理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它是通过指令和微指令的执行来工作的。指令是计算机要完成的某一项功能,每一条机器指令对应到执行的过程中是一段微程序。一段微程序含多条微指令,而一条微指令又含多个微命令。一个微命令驱动某个硬件部件执行某种操作。通过这样一个关系,从而达到由计算机指令来驱动计算机各个硬部件的协调工作以实现一条指令的执行。 在之前的各个模块实验中,各模块的控制信号都是由实验者手动模拟产生的。而在真正的实验系统中,模型机的运行是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在本实验平台中,模型机从内存中取出、解释、执行机器指令都将由微指令和之相配合的时序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2.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简单的模型计算机是由算术逻辑单元、微程序单元、堆栈寄存器单元、累加器,启停、时序单元、总线和存储器单元组成。 在模型机中,我们将要实现RAM的读写指令,寄存器的读写指令,跳转指令,ALU的加、减、与、或指令。把通用寄存器作为累加器A,进行左、右移等指令,整体构成一个单累加器多寄存器的系统。 整机的逻辑框图如下: 3.指令系统及其指令格式 3.1指令系统 本实验平台内采用的是8位数据总线和8位地址总线方式,设计指令系统时,主要考虑的是指令的类型,寻址方式和编码方式。 指令类型包括算术/逻辑运算类指令、移位操作类指令(带进位或不带进位)、数据传送类指令、程序跳转指令(有条件或无条件)、存储器操作类指令等。寻址方式包括直接地址寻址、寄存器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指令格式的设定一般与机 的字长、存储器的容量以及指令的功能有关。主要包括操作码字段和地址码字段。本实验中操作码为8位,数据的传送单位为8位。 指令系统如下表: 指令助记符 指令功能 指令编码 微周期 微操作 取指微指令 T0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