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点分析法:EI、EO、EQ解析与比较

需积分: 49 2 下载量 19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2.31MB PPT 举报
"EI、EO、EQ的比较-功能点分析法概述理论及方法" 功能点分析法是一种在软件工程中用于量化评估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技术。它关注软件的功能性需求,而非具体的实现细节,因此可以跨越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技术平台进行应用。在标题和描述中提到的EI、EO和EQ是功能点分析法中的三个关键概念,它们代表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的不同方式。 EI,即外部输入(External Input),是指从应用程序外部接收的数据输入。这些输入可能来自用户、硬件设备、其他系统等,它们的作用是更新内部逻辑文件(ILF)或者改变系统的行为。例如,用户在网页上填写的表单数据就是一种EI。 EO,即外部输出(External Output),是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到应用程序外部的过程。这通常涉及到数据的展示,比如报表、用户界面的反馈信息等。EO不仅包含数据传输,还可能包含一定的逻辑处理,如计算、数据转换等,但至少需要一个数学公式或计算方法。 EQ,即外部查询(External Inquiry),是获取并显示存储在ILF或外部接口文件(EIF)中的信息。与EO不同,EQ不涉及任何计算或派生数据的生成,只是简单地检索和显示信息,且不会影响系统状态。 EO和EQ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用户可见的形式传递数据,但EO涉及数据处理,而EQ仅是数据检索。 功能点分析法的重要性和特点在于,它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客观的项目规模估计工具。在项目初期,当需求相对清晰时,功能点估算法的准确性较高。与基于代码行数(LOC)的估算法相比,功能点分析更关注用户需求,不受开发技术的影响,可以转化为代码行数,适用于项目计划和范围管理。 实施功能点分析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识别功能点类型,包括EI、EO、EQ,以及外部接口和内部逻辑文件等。 2. 确定项目的边界和范围,这通常借助于用例图等UML工具来描绘。 3. 计算未调整的功能点数量,根据各类功能点的出现频率进行计数。 4. 应用调整因子,考虑系统的复杂性、数据复杂度等因素。 5. 调整后的功能点数量反映了项目的真实规模,有助于预测工作量、资源需求和项目时间表。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需求变化,可能需要多次进行功能点估算,以确保项目计划的准确性和适应性。最终,项目结束时的功能点估算结果能够最为准确地反映项目的实际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