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非线性阻尼比分析:基于强震记录

0 下载量 1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361KB PDF 举报
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是抗震设计中的关键考量因素,其中非线性阻尼比的研究对于理解结构动态响应和设计有效的抗震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由马俊博士在2016年发表,主要探讨了在强震记录下,钢结构建筑的非线性阻尼比特性。文章采用了先进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和随机减量技术(RDT)来识别和分析钢结构的振动特性。 希尔伯特-黄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能够揭示信号的时间演变和频率成分,特别适合处理非线性、非稳态的数据。在本研究中,HHT被用来从强震记录中提取钢结构的振动信息,尤其是在不同振幅条件下的阻尼特性。而随机减量技术则是一种用于模态分析的技术,它可以快速有效地估计结构的动力学参数,如阻尼比。 研究表明,钢结构建筑的阻尼比与振动幅度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在初期振动阶段,随着振幅的增大,阻尼比呈现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结构组件的局部屈服和材料非线性行为导致的。然而,当振幅超过一个特定的“临界振幅”后,阻尼比不再随振幅增加而持续增大,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结构内部的能量耗散机制在大振幅振动中达到饱和,或者出现了过度变形导致的能量损失减少。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钢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有重大意义,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更准确的阻尼模型。传统的线性阻尼假设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这种非线性效应,因此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考虑非线性阻尼比对于预测结构的性能和耐震能力至关重要。此外,利用HHT和RDT结合的方法,工程师可以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通过分析强震记录来评估现有钢结构建筑的阻尼性能,从而对结构的安全性做出更为精确的判断。 这篇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强调了钢结构建筑非线性阻尼比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识别和量化这一特性。对于提升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水平,以及地震后恢复和重建工作的决策制定,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工具。同时,这也对未来的地震工程研究和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