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日十堰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与数值模拟分析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19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1.01MB PDF 举报
"这篇文章是关于2003年6月2日在十堰发生的强对流天气事件的分析,结合714C天气雷达回波、数值模拟数据和其他气象资料,研究了这次天气过程的成因和特征。研究指出,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适宜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由复杂地形引发初始单体并发展为多单体强风暴,导致冰雹和大风。雷达回波显示风暴强度高,结构紧密,顶部有旁瓣假回波,低层存在弱回波区(WER),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强烈。中β低涡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文章强调了雷达探测在监测和预警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多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特别是弱回波区的存在。" 这篇论文详细分析了2003年6月2日在十堰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事件,该事件由一系列复杂的气象因素共同触发。首先,研究背景是大尺度天气形势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而十堰地区的复杂地形起到了触发作用,产生了初始的对流单体。随着这些单体的发展,它们合并成多单体强风暴,导致了冰雹和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在雷达回波分析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几个关键特征。风暴的回波强度显著,表明强烈的降水和对流活动。回波结构紧凑,显示出风暴内部的强烈组织。顶部的旁瓣假回波是风暴成熟和强烈的标志,而低层的弱回波区(WER)则可能指示上升气流和冰雹形成的区域。此外,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增强,这通常与风暴的不稳定性和能量输送有关,进一步促进了强对流的发展。 论文还提到了中β低涡的作用,这是一个中尺度的天气系统,它的生成对于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持续和发展至关重要。中β低涡的存在可以增强风暴的能量和动力,使得对流系统得以维持和增强。 在方法论上,作者结合了714C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数值模拟数据,这提供了对风暴演变的实时观察和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不同气象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天气现象。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能够详细描述冰雹回波的特征,并为未来类似天气事件的预测提供参考。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十堰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制,强调了地形、大尺度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以及中β低涡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强对流天气的理解,也为气象预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