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特征与分子分析
需积分: 6 8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18KB PDF 举报
"东部沿海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及特征 (2011年)"
这篇2011年的研究论文详细探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零售贝类中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的分布特点、血清型以及分子特性。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特别是通过食用未经充分烹煮的贝类海鲜。
研究者采集了共计288个贝类样品,利用MPN-PCR(Most Probable Numb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进行了定量分析。这种方法结合了MPN法(估算微生物数量)和PCR法(扩增特定DNA序列),以精确地测定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数量。研究发现,副溶血弧菌在贝类中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这可能与夏季的温度升高和细菌生长活跃有关。
在分离出的17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中,有157株能够确定其O群血清型,42株能确定K型。O3群是其中最常见的,占比达到19.1%。血清型的识别对于理解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特征至关重要,因为不同血清型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和抵抗力。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菌株的分子特征,研究者采用了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进行分子分型。通过这种方法,172株菌株被鉴定出73种不同的带型,并进一步分为18个类群,揭示了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了这些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他们检测到2株菌含有tdh基因,5株菌含有trh基因,但没有发现同时携带这两种基因的菌株。tdh和trh基因是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负责编码导致溶血活性的蛋白质。检测到的2株含tdh基因的菌株血清型分别是O3:K6和O4:K68,通过RAPD分析,这两株菌被归入同一个类群,表明它们可能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血清型、毒力基因、RAPD分型
此研究对了解我国东部沿海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和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于食品安全监控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菌株的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2022-04-16 上传
2021-01-01 上传
2021-04-27 上传
2021-05-30 上传
2021-05-08 上传
2022-05-20 上传
2022-04-16 上传
2021-04-29 上传

weixin_38700779
- 粉丝: 11
- 资源: 924
最新资源
- Material Design 示例:展示Android材料设计的应用
- 农产品供销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 Java实现两个数字相加的基本代码示例
- Delphi代码生成器:模板引擎与数据库实体类
- 三菱PLC控制四台电机启动程序解析
- SSM+Vue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源码分析
- Java帮助系统代码实现与解析
- 开发台:自由职业者专用的MEAN堆栈客户端管理工具
- SSM+Vue房屋租赁系统开发实战(含源码与教程)
- Java实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算法
- 构建模块化AngularJS应用的四边形工具
- SSM+Vue抗疫医疗销售平台源码教程
- 掌握Spring Expression Language及其应用
- 20页可爱卡通手绘儿童旅游相册PPT模板
- JavaWebWidget框架:简化Web应用开发
- 深入探讨Spring Boot框架与其他组件的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