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后处理测量方法与定位原理详解

需积分: 50 2 下载量 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936K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介绍了GPS的后处理测量方法,特别是静态测量,以及GPS的定位原理和应用。" 在GPS技术中,后处理测量方法是获取高精度定位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静态测量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尤其适用于需要极高精度的测量任务,如大地测量和地壳运动监测。在静态测量过程中,会将几台GPS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点,并保持它们固定不动。这些接收机同步观测至少4颗GPS卫星,观测时间可以是十几个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观测数据随后会被收集并输入计算机,通过专业软件进行解算,从而得出各个测量点的精确坐标。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空间卫星网络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连续、实时、高精度三维定位、速度测定和时间同步的导航系统。GP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电子导航技术开始发展。1964年的子午卫星导航系统(TRANSIT)是其早期形态,后来在1973年,美国开始建设GPS系统,并于1994年正式投入运行,成为继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之后的重要空间项目。 GPS系统由三部分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接收机。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其中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它们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确保在全球任何地点都能接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地面控制部分包括一个主控站和多个注入站,用于监控卫星运行状态、更新导航信息,并将其发送给卫星。用户接收机则是获取这些信息,通过解码计算出自身的位置、速度和时间。 GPS定位原理基于三角测量法,接收机接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来确定距离,进而利用这些距离信息计算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这种方法依赖于卫星发射的精确时间和信号的传播速度(光速),并通过多普勒频移来测量接收机相对于卫星的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GPS不仅用于车辆导航和个人定位,还在科学研究、测绘、航空航海、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后处理测量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测量精度,满足特殊领域的高精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