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与总线写周期解析

需积分: 3 0 下载量 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5.83M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单片机技术中的总线写周期,并着重解析了T1和T2两个状态下的具体操作。同时,提到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性能分类,以及微处理器,特别是Intel CPU的发展历史。此外,还概述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包括CPU、运算器、控制器、内存、I/O设备及其相关的总线和接口芯片。" 在单片机技术中,总线写周期是数据传输的关键环节。这个周期通常分为T1和T2两个阶段。在T1状态,M//IO信号确定了数据是写入存储器还是I/O设备,AD15-AD0和A19/S7-A16/S3提供了20位地址信息,用于定位写入的位置。同时,/BHE信号用于选择奇地址存储体,ALE信号则用来锁存地址,使得地址线和数据线得以分离。DT//R保持高电平,表明数据正通过收发器8286被发送出去,执行写操作。 进入T2状态,A19/S6-A16/S3的状态信号进一步决定段寄存器、中断标志IF的状态,以及8086CPU是否参与总线操作。这些状态信号对于微处理器的正确运行至关重要,它们确保了数据的准确写入和系统的协调工作。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电子管时代,历经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型计算机,尤其是单片计算机,得到了快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性能遵循摩尔定律,集成度每18-24个月翻一番,性能也相应提升。Intel的CPU系列,如4004、8086、80386、 Pentium等,都见证了这一过程。 微型计算机由多个核心部件组成,包括CPU(运算器和控制器)、内存(RAM和ROM)、I/O设备以及各类总线和接口。其中,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和控制总线(CB)是系统内部通信的基础。常见的接口芯片,如8255、8250、8251、8253和8259,负责管理和协调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操作,如键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总结来说,单片机的总线写周期是系统进行数据写入的关键步骤,而微型计算机的演变和组成则揭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趋势。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深入学习单片机技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