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转型期海平面下降与大灭绝同步性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5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3.67M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详细探讨了江西省修水地区 Permian-Triassic 过渡期(二叠纪-三叠纪)的海平面变化与主要生物大灭绝之间的共时性。研究团队首次在此地发现了连续的二叠纪-三叠纪边界(PTB)剖面,并在该边界下0.8米的水平发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平面下降。这一海平面变化发生在Hindeodus parvus 区域的早期,与梅山剖面的Hindeodus typicalis 区相吻合。沉积记录表明,在整个Hindeodus parvus 区内,海平面基本保持低位,或偶尔缓慢上升,除了另一个显著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这篇名为"Coevality of the sea-level fall and main mass extinction in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in Xiushui, Jiangxi Province, southern China"的2014年论文,专注于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这个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估计有超过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消失。论文的核心发现是在修水地区的地质剖面上,发现了与灭绝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显著海平面下降。 研究人员在Hindeodus parvus 生物带下0.8米的位置找到了海平面下降的证据,这个生物带与梅山剖面的Hindeodus typicalis 生物带相对应。海平面的这种变化对于理解当时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长时间的低海平面可能意味着大陆架的暴露,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物栖息地的丧失,以及可能的氧气和营养盐供应减少,这些都是生物灭绝的重要推手。 沉积学的分析揭示,在Hindeodus parvus 生物带期间,海平面总体保持低位,甚至有时缓慢上升,但也有一次明显的海平面下降。这种波动的海平面动态反映了地球系统复杂而剧烈的响应,可能加剧了环境压力,对生物群落造成巨大冲击。 此外,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气候变化如何与生物演化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大规模灭绝事件中。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质记录,科学家们可以构建全球性的事件模型,以揭示驱动这些灾难性事件的共同机制,这不仅对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及其潜在的生物影响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