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东京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比分析

1 下载量 1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400KB PDF 举报
"上海与东京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研究,关注上海与东京在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差异,探讨两者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上海的政策建议。研究引用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和富克斯的服务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本文是对上海与东京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的研究。上海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逐年提升,但增长的质量并不一定同步。研究通过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维度,揭示上海与东京的差距。尽管上海在国内第三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与东京的比较中显示出明显的不足。 首先,文章介绍了上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及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政策推动下呈现的“加速度”增长。然而,这并未解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上海的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虽大,但结构竞争力仍有待优化。 接着,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业内部结构特性和竞争力的研究,指出上海在这方面仅次于北京。然后,作者运用对比分析法,将上海与东京的产出结构(即不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分布)和就业结构(劳动力在各服务行业的分布)进行对比,揭示了两者间的实质性差异。 理论部分引用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该理论认为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人服务、交通通讯到商业、金融等不同阶段。同时,富克斯的服务经济理论为分析提供了框架,强调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时期服务业就业的变化。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上海与东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附加值领域的不足,如金融、信息技术等。这可能是由于政策导向、人才储备、创新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致。因此,文章提出了针对上海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高技术服务业的培育,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以及改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总结来说,这篇研究论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和东京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对比,促进对中国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理解,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第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