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碎屑组分:物源揭示

0 下载量 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1.06MB PDF 举报
"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碎屑组分特征对物源的约束" 本文详细探讨了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时期的沙溪庙组沉积物的物源及其源区属性。通过对碎屑岩的碎屑组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Dickinson三角图的投点特征,研究人员揭示了该地区的沉积物来源和源区地质环境。 在川西坳陷的东北部,如中江和新都地区,碎屑岩显示出低石英、高长石的比例特点,这通常与切割岛弧、基底隆起以及过渡大陆的构造背景相吻合。这些特征暗示着物源可能来自经历了强烈风化和侵蚀的古老陆地,可能是北部的米仓山—大巴山地区。这些地区的碎屑组分反映出强烈的陆源贡献,与北部山脉的地质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反,在研究区的西部,例如鸭子河和孝泉等地,发现的是高石英、低长石的组合,并伴有较高的变质岩岩屑含量。这样的特性指向了再旋回造山带的地质背景,表明物源可能源自西部的龙门山。这里的沉积物可能更多地受到周边活跃的构造活动,如山地的抬升和侵蚀,导致西部山区的岩石碎屑被输送到沉积盆地。 通过对沙溪庙组沉积时期的周缘造山带演化特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确认这些物源推测。在中侏罗世,米仓山—大巴山和龙门山可能正处于活跃的构造阶段,其高山地貌产生的大量碎屑物质通过河流系统被搬运到川西坳陷的沉积盆地。 此外,这项研究也提供了关于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线索。不同地区的碎屑组分差异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差异和水动力条件。东北部的物源可能表明了较干燥的气候,有利于长石的风化和搬运,而西部地区的高石英含量则可能暗示了较为湿润的气候,允许更多的石英颗粒在流水作用下被带到沉积区。 川西坳陷中段的沙溪庙组沉积物的物源分析揭示了区域地质历史中的复杂构造运动和古环境变化。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中侏罗世的地质过程,包括板块构造活动、地壳变形以及气候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关键的地质信息。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这些认识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地质灾害预测和资源评价提供更精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