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出行与日常生活单元研究——以武汉为例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8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9 收藏 630KB PDF 举报
"这篇文档是关于基于居民出行特征的日常生活单元尺度研究,主要探讨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变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分析居民出行习惯来定义和理解日常生活单元,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解决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基层行政管理体系不协调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推动低碳出行。"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小汽车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急剧增加,这导致了职住分离现象加剧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的不合理,进而引发了更多的机动出行需求。文章作者郭亮阳、文琦和毕瑜菲提出了以居民实际需求和出行行为为基础的“日常生活单元”概念,以解决这些问题。 “日常生活单元”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如工作、教育、医疗等,产生的出行轨迹所形成的活动范围。这一概念借鉴了日本地理学的研究,强调了其方向性、重叠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研究,如日本的“地方生活圈”和“定住圈”,韩国的“大都市生活圈”、“地方都市圈”和“乡村城”。 文章指出,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配套模式,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匹配,且未充分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趋势,如老龄化问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市级-居住区-居住小区”的等级划分与“街道-居委会”两级基层管理体系不相适应,使得针对日常生活需求的非通勤出行中,个体机动化方式占比过高,这主要由于设施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出行距离过长。 因此,文章提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布局范围进行深入研究,以创建更合理的日常生活单元。通过选取武汉市6个街道办事处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日常生活单元的合理性,旨在指导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引导居民采取更为低碳的出行方式。 这篇研究旨在通过理解居民的出行特征,优化日常生活单元的尺度,以期改进城市规划,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机动出行,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