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质子-核碰撞生成Λc+超核:理论研究与实验前景

0 下载量 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450KB PDF 举报
"这篇研究论文探讨了在反质子-核碰撞中生成Λc+超核的现象,特别是在反质子-O16碰撞中产生OΛc+ 16超核的过程。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基于有效拉格朗日方法的完全协变模型来分析这一过程。在该模型中,Λc-Λc+生成顶点通过反质子与目标核质子的t通道D0和D⁎0介子交换来描述。夸克-介子耦合模型被用来推导Λc+束缚态自旋子及交换介子的自能。该模型假设各个顶点的参数与之前研究基本的p¯+ p→Λ¯c-+Λc+反应时使用的参数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在P?ANDA实验关注的反质子束动量下,0∘微分截面的OΛc+ 16超核态形成大小在几μb/ sr的范围内,显示了这种反应的可能性。" 本文是一篇开放获取的物理学文章,发表在《Physics Letters B》期刊上,作者来自印度萨哈核物理研究所和巴西克鲁塞罗多苏大学的理论与计算物理学实验室。文章经历了多次修订,最终于2017年4月27日在线发布。编辑为W.Haxton教授。关键词包括Λc+超核的生成、反质子-核碰撞、协变生产模型以及夸克-介子耦合模型。 在文中,作者们主要关注了反质子与重核碰撞时如何产生含有奇异夸克的超核(即Λc+)。他们采用的协变模型是一种基于有效拉格朗日量的方法,允许在各种相对论框架下进行计算,以保持物理结果的不变性。Λc+超核的生成是通过反质子与目标核中的质子相互作用,通过t通道中的D0和D⁎0介子交换来实现的。这里的t通道交换是指交换粒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沿着与入射粒子运动方向垂直的动量空间中发生的。 此外,文章还利用夸克-介子耦合模型来处理Λc+束缚态的自旋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介子的自能。这种模型能够描述夸克与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理解超核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 研究发现,对于P?ANDA实验所关注的反质子束动量条件,OΛc+ 16超核在0∘碰撞角度下的微分截面(表示单位立体角内的产生概率)处于几μb/ sr的范围。这表明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这种超核的生成是可探测的,并且对于理解强相互作用和奇异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工作提供了关于反质子-核碰撞中产生Λc+超核的理论分析,为实验观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未来对奇异核物理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