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中继技术详解:地址映射与术语解析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0 收藏 1.56MB PPT 举报
"帧中继是一种数据通信技术,工作在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使用LAPF(Link Access Procedure for Frame Relay)作为链路层协议,它基于HDLC的简化子集。帧中继提供了面向连接但不可靠的服务,支持点到多点的连接。帧中继帧结构包括FLAG、头部、数据和FCS字段,其中头部包含DLCI(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虚电路(VC)。DLCI是局部有意义的,仅在DTE和FR交换机之间用于识别连接。帧中继网络中的VC可以是永久虚电路(PVC)或交换虚电路(SVC)。LMI(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则用于管理DLCI和VC的状态信息。" 帧中继是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应用于广域网(WAN)的技术,它简化了传统的X.25分组交换网络的复杂性,以提高网络效率和带宽利用率。在帧中继网络中,数据被封装成帧,并通过虚电路进行传输,而不是像X.25那样建立和维护独立的物理连接。 帧中继的核心概念是虚电路(VC),这可以理解为两个数据终端设备(DTE)之间的逻辑连接。VC分为两种类型:永久虚电路(PVC)是预先配置好的,它们在建立后一直存在,不需要额外的信令过程;而交换虚电路(SVC)则是动态创建的,通常通过信令协议如LAPD来建立和拆除。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DLCI)是帧中继网络中的关键元素,它类似于IP网络中的端口号,用来区分在单条物理连接上的多个逻辑连接(即虚电路)。DLCI仅在本地网络段内有意义,不同网络段之间需要通过网络层的协议(如IP)来实现路由。 帧中继的帧结构包括开始和结束的FLAG字段(通常为0x7E),一个16位的帧中继头部,其中包含了DLCI信息,以及用于错误检测的16位FCS(帧校验序列)。此外,帧中继头部还可以携带其他控制信息,如C/R(命令/响应位)、FECN(前向拥塞通知)和BECN(反向拥塞通知),用于流量控制。DE(丢弃优先级)位则用于标记高优先级的数据,以便在网络拥塞时优先处理。 帧中继的协议栈通常包括物理层(例如EIA/TIA-232, EIA/TIA-449, V.35, X.21, EIA/TIA-530等接口)、数据链路层的LAPF协议,以及更上层的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协议,如IP/IPX/AppleTalk等。LMI是帧中继网络管理和维护的一部分,用于查询和报告DLCI的状态,以及网络的其他相关信息。 帧中继是一种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尤其适用于需要大量点到多点连接和相对简单的错误恢复机制的场景。尽管随着IP技术的发展,帧中继已经被更现代的协议(如MPLS)所取代,但它在历史上对网络通信的演进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