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历程: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2.1MB PPT 举报
"这篇课件主要探讨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现代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它还涵盖了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以及硬件家族中的内存、外存、CPU等关键组件。此外,提到了软件系统的重要性,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简述了存储单位的概念。"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计算机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每一代的进步都带来了显著的技术革新。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6年)主要使用电子管作为核心元件,运算速度相对较慢,处理能力有限。第二代计算机(1957~1964年)引入了晶体管,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可靠性,减少了设备的体积和能耗。随后的第三代(1965~1970年)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性能。最后,第四代(1971~90年代)的计算机开始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几百万到几亿次的运算速度,这是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 冯诺依曼原理是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核心,它指出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计算机内部使用二进制逻辑进行运算,并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内存中,由控制器按照程序指令自动执行。这一原理使得计算机能够自动化处理各种任务。 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硬件是物理实体,提供了计算的基础;软件则是运行在硬件上的程序,赋予了计算机灵魂。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它管理硬件资源,提供给用户和应用软件接口。而应用软件如PowerPoint、Excel等,则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工具。 在硬件家族中,内存储器(RAM和ROM)是临时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地方,其中RAM是易失性存储,断电后数据会丢失;而ROM则常用于存储固定的系统信息。外存储器如硬盘、光盘、软盘、U盘等,提供了长期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执行运算和控制指令。 在软件层面,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它们支持硬件运行并提供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应用软件则涵盖了各种用户需要的工具,如办公软件、图形处理软件等。 在存储单位方面,基本单位是字节(B),1字节可以存储一个英文字符,2字节存储一个汉字。更高级的单位包括千字节(KB)和兆字节(MB),随着技术的发展,存储容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这篇课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工作原理、系统结构和硬件组件,对于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