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

需积分: 48 7 下载量 8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1.48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讨论了编译原理中的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特别是从过程返回时的操作,以及语法制导翻译的概念和属性文法。内容涉及到编译器前端处理,包括静态语义检查、类型检查和中间代码生成。在函数调用时,需要处理返回结果、恢复活动记录和生成转移指令。此外,还提到了符号表在语义处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属性描述和计算来实现翻译。" 在编译原理中,从过程返回是一个关键步骤,尤其是在函数调用时。当一个函数执行完毕,需要将计算得到的结果值存放到调用者期望的位置,通常是函数调用者的栈帧中。同时,为了恢复调用过程的状态,需要撤销被调用过程的局部变量和活动记录,这通常包括清理栈空间,恢复调用点之前的堆栈指针。最后,编译器会生成一条转移指令,使得控制流能够返回到调用函数的下一条指令,这个地址在调用时被压入栈中。 语义分析是编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分为静态语义检查和动态语义处理。静态语义检查主要验证源代码的语法结构是否符合语义规则,例如类型匹配、变量作用域等。如果通过检查,编译器会进一步生成中间代码或目标代码。动态语义处理则涉及实际的计算和代码生成。 语法制导翻译是一种利用文法符号的属性来指导翻译的方法。属性文法是其核心,它为文法符号定义了相关的属性,如变量的类型、表达式的值等。属性分为综合属性和继承属性。综合属性由该符号的子符号计算得出,自底向上传递;继承属性则自顶向下传递,通常用于传递父符号的信息给子符号。每个产生式对应一组语义规则,描述了属性如何计算。 在符号表管理中,编译器维护了一个数据结构,用于存储标识符的相关信息,如类型、作用域、存储类别和位置等。这对于类型检查和代码生成至关重要。在语义分析过程中,符号表不断更新,以反映当前分析的上下文信息。 中间代码是一种独立于机器的表示形式,便于进行优化和移植。它简化了编译器的设计,因为不必在早期阶段就考虑目标机器的具体细节。中间代码生成是编译器前端处理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基于语义分析的结果,生成便于后续处理的抽象语法树或三元组等形式。 编译器在处理过程返回时涉及了多个编译阶段的协同工作,包括语义分析、类型检查和代码生成。而语法制导翻译和属性文法提供了描述和实现这些复杂操作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