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概览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43KB PDF 举报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是一个针对煤矿井下安全设施的重要规定,旨在确保在突发灾害情况下,矿工能够有一个安全的避难空间。该标准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标准的核心内容涵盖了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和管理等方面。 1. **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永久避难硐室(标记为DMY)和临时避难硐室(标记为DML)的设计要求,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的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标准引用了多个关键的行业标准,如《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矿山救护规程》以及关于紧急避险系统的管理规定,这些都是制定避难硐室建设的基础。 3. **分类**: - **避难硐室类型**:根据服务范围和使用年限,分为永久和临时两种。永久避难硐室至少可容纳20人,不超过100人,而临时避难硐室至少10人,最多40人。 - **硐室结构形式**:包括“一”字型(两个出口)、“凹”字型(两个出口间至少20m距离)和“口”字型(单出口)。临时避难硐室通常采用“口”字型,但永久避难硐室不允许如此设计。 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由结构代号、防护时间(默认96小时)、设计避难人数和类型组成,如DMY-1代表永久避难硐室,“一”字型且设计防护时间为96小时,能容纳20至100人。 5. **设计要素**:硐室必须包含过度室、生存室和逃生巷道,以及防护密闭门作为主要安全出口。每个硐室设计时需符合结构安全、通风、供氧、通信等生存必需条件。 6. **图纸示例**:标准提供了三种不同类型避难硐室的结构示意图,帮助理解设计细节,包括进出通道和防护设备的布局。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是保障煤矿工人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它强调了硐室的标准化设计、功能设置和管理要求,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有效、安全的避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