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与计算机病毒概论-重点复习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4 2 收藏 8.6MB DOCX 举报
"河大恶意代码期末复习资料,全面涵盖恶意代码与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点,适合复习备考" 在计算机安全领域,恶意代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涵盖了病毒、木马、蠕虫等多种形式的有害程序。本复习资料详尽地探讨了恶意代码与计算机病毒的区别及其特征。 首先,传统上,计算机病毒被定义为一组能够自我复制并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的指令或程序代码。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定义显得过于狭隘,无法涵盖那些无意中形成恶意行为的程序,以及不依赖于宿主程序就能运行的恶意代码。因此,恶意代码的定义应运而生,它包括所有未经授权,旨在破坏、窃取信息或干扰用户正常使用的软件或代码片段。恶意代码的特征主要有目的性、传播性和破坏性,这三点是区分良性程序和恶意程序的关键依据。 恶意代码的目的性是指它具有明确的恶意意图,这是法律判断其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传播性则指恶意代码能够自我复制或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如电子邮件、网络下载、U盘等。破坏性则是恶意代码实际造成危害的表现,它可以破坏数据、设备,甚至影响用户的心理状态。 在计算机模型方面,复习资料提到了基于图灵机的计算机病毒计算模型、随机访问计算机(RAM)模型、随机访问存储程序计算机(RASPM)模型,以及带后台存储的RASPM_ABS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恶意代码如何在不同的计算环境下传播和运行。其中,Fred.Cohen提出的"四模型"理论,包括基本隔离模型、分隔模型和流模型,提供了防范恶意代码的不同策略。基本隔离模型主张通过信息隔离防止病毒传播,而分隔模型则通过划分虚拟子网限制病毒的扩散范围,流模型则关注信息共享的安全控制。 复习资料中的内容还涉及了计算机病毒的一些典型特征,如非授权可执行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和可触发性。这些特性使得病毒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侵入系统,并在特定条件下激活其破坏行为。 这份"河大恶意代码期末复习呕心沥血整理版"资料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恶意代码的相关概念、特征、分类和防范策略,是学习和理解计算机安全领域恶意代码问题的宝贵资源,对于备考或提升相关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