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势感知系统中的异常检测技术:模型与应用

需积分: 11 29 下载量 1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收藏 535KB PPT 举报
态势感知系统中的异常检测技术在现代网络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态势感知是指通过监测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多种因素,实时评估网络的整体健康状况及其潜在威胁。这个概念并未有统一的定义,但核心目标是确保对大型网络的全面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应对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依赖于稳定且强大的安全传感器,能够从多种来源和不同格式的数据中获取信息,例如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NetFlow(网络流量分析)、网络嗅探器和日志数据。这些数据采集方式反映了网络状态的多源异构特性,使得系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得以提升。 入侵检测技术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通过监控关键点的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可能的入侵行为或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Denning提出的异常检测模型是最早的通用入侵检测方法,它涉及主体、客体、审计记录、轮廓、异常记录和活动规则等五个组成部分。该模型主要采用基于统计的方法,包括事件计数器、间隔定时器、资源测量器等度量,以及操作模型、均值和标准差模型、变量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和马尔柯夫过程模型。 然而,Denning模型的一个局限是忽略了事件发生的顺序。为解决这个问题,Henry在1990年提出了预测模型,利用动态规则集合捕捉事件之间的序列关系,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潜在威胁。1996年,Forrest等人则引入了一种基于系统调用的异常检测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监视特权程序的活动,有效地检测异常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智能地识别复杂攻击模式。例如,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自动学习和适应新的威胁行为,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异常检测技术也与网络行为分析、威胁情报集成,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总结来说,态势感知系统中的异常检测技术是网络空间防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依赖于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手段,而且通过不断演进的模型和算法,如统计模型、预测模型和系统调用分析,持续提升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识别和响应能力。这是一项动态发展的领域,随着技术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异常检测方法出现,以保障网络世界的稳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