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实验:信息增益、增益率与基尼指数对比

5 下载量 1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208KB DOCX 举报
"该资源是西南交通大学机器学习课程的一个实验文档,主要关注决策树的学习与应用。实验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决策树的构建原理,包括信息增益、增益率和基尼指数作为划分标准的选择,以及如何处理连续值和缺失值。实验要求学生使用给定的数据集,运用决策树模型进行分类,并通过比较不同划分标准(如信息增益、增益率和基尼指数)下的模型性能来评估模型的准确率。实验环境是Python编程环境,使用了numpy、matplotlib和sklearn库。提供的实验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构建决策树,其中包含了训练模型、预测、计算精度以及绘制决策树的步骤。代码分别使用基尼指数作为划分标准,尝试了最大深度为1、2、3的情况。" 实验详细解读: 1. **决策树**:决策树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常用于分类任务。它通过学习特征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特征,每个分支代表一个特征值,而每个叶节点则对应一个类别。 2. **划分选择标准**: - **信息增益**:衡量特征选择对数据纯度的提升程度,是熵减少的量,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多信息的特征,但可能会偏向选择具有大量取值的特征。 - **增益率**:为了解决信息增益的偏好问题,将信息增益与特征值的熵进行归一化,使得特征的取值数量不再影响选择。 - **基尼指数**:度量数据集的不纯度,选择能最小化基尼指数的特征,对连续值处理友好。 3. **剪枝处理**:防止决策树过拟合,通过减少树的复杂度来提高泛化能力。常见的剪枝方法有预剪枝和后剪枝,前者在训练阶段设定阈值限制树的深度或叶节点的样本数;后者在树完全生长后再进行修剪。 4. **连续值处理**:决策树通常处理离散特征,对于连续特征,常用的方法是切分点选择,如最佳分割点、均匀分割等,将其转化为多个二值特征。 5. **缺失值处理**:可以使用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填充,或者构建特殊的缺失值类别,还可以使用决策树的特定算法如ID3中的“不纯度增加”策略。 6. **实验代码分析**: - `train_data`和`test_data`分别加载训练集和测试集,最后的列作为标签。 - `train_x`和`train_y`,`test_x`和`test_y`分离特征和标签。 - `DT`函数中,`criterion`参数指定划分标准,`max_depth`控制决策树的最大深度。 - `clf.fit()`训练决策树模型,`predict()`进行预测,`accuracy`计算预测的准确性。 - `tree.plot_tree()`绘制决策树,`filled=True`使树的节点颜色填充,便于可视化。 7. **实验操作**:实验中通过调用`DT('gini', n)`函数,使用基尼指数作为划分标准,尝试不同最大深度(1、2、3),观察并比较模型的准确率,以理解不同设置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熟悉决策树的构建过程,还能深入理解不同的划分标准、参数设置如何影响模型的性能,以及如何使用Python实现决策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