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楼煤矿地应力研究: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0 下载量 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753KB PDF 举报
"赵楼井田地应力特征及地质构造形成机制" 本文主要探讨了赵楼井田的地应力特征以及其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通过对赵楼煤矿井底车场进行钻孔套芯应力解除法的测量,研究者发现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东北-东南),这表明该区域的地应力场主要表现为NEE向的水平挤压。这种地应力特征与邻近的万福煤矿的地应力测量结果相吻合,同时,通过分析区域布格重力场和震源机制解资料,进一步证实鲁西南地区的现代地应力场也呈现NEE向的水平挤压。 赵楼井田的地应力场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显著影响。根据地质构造成因分析,井田早期的构造活动主要以EW(东西)和NE向的褶曲为主,而晚期则以近NE和NW(西北-东南)向的断层活动为主。这些晚期断层活动导致早期断层的性质发生变化,使得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增加。不同阶段的构造活动相互叠加和作用,共同塑造了赵楼井田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 文章的关键点包括赵楼井田的地应力测量结果、区域地应力场的影响、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对煤矿安全和开采工作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区域地质构造动态、预测和防止煤矿开采中的地质灾害、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应力对矿井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安全措施,减少由于地应力引起的地质灾害风险,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同时,对于地质构造的研究也有助于揭示地壳动力学的历史,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赵楼井田、地应力、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号:TD311(矿业工程)、P55(地质学);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0年7月14日;基金项目: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40802076)、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2009A029)、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专项基金(PD1012)。 作者简介:姜春露(1984—),男,安徽阜阳人,博士研究生。E-mail:cumtclj@sina.com 这篇学术论文详细阐述了赵楼井田的地应力特性及其地质构造的成因,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和地质历史分析,为矿井的安全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