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算法与GMM实战:EM流程与参数估计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6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1 收藏 1.78MB PDF 举报
在本实验报告中,学生许健针对2020年春季学期计算学部《机器学习》课程的Lab3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两个关键主题:k-means聚类算法和高斯混合模型(GMM)的实现,以及EM算法的应用。 k-means算法部分: k-means的目标是根据给定的训练样本和预期的聚类数量K,找到一个簇划分,使得所有样本到其所属簇中心的平方误差最小。算法的迭代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初始化阶段: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分配阶段:计算每个样本到所有中心的距离,将其归入最近的聚类。 3. 更新阶段:根据新的聚类划分,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均值,若新旧均值变化小于预设阈值ε,算法收敛;否则,更新均值并重复分配步骤。 4. 流程总结:通过不断迭代,直至达到收敛条件,最终得到最佳的聚类结果。 高斯混合模型(GMM)与EM算法: GMM是一种概率模型,它假设数据是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而成。EM算法在这里用于估计模型参数,特别是混合高斯模型的均值、方差和权重。E步(Expectation)是估计当前状态下每个样本属于每个组件的概率,M步(Maximization)则是基于这些概率来更新模型参数以最大化似然函数。整个过程会反复进行,直到模型参数收敛或达到预定迭代次数。 实验要求包括: 1. 使用自定义的高斯分布生成数据,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并评估其效果。 2. 使用GMM模型和自实现的EM算法估计参数,观察似然值的变化趋势,验证算法的正确性。 应用方面,学生被鼓励在UCI等公开数据集上尝试GMM的实际应用,展示算法的聚类能力。 本实验不仅理论性强,还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编程实现k-means和GMM算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核心的机器学习方法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