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地图:分频处理工作流程与WF_1.0_030Hz层展示

需积分: 10 4 下载量 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17.5MB PPT 举报
"在地震解释地图上显示WF_1.0_030Hz层,通过分频处理来解析储层的精细模型。"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分频处理工作流程,特别是在地震解释地图上显示特定频率层,如WF_1.0_030Hz层,以揭示地质特征,如清晰的河道结构。分频处理是地震成像和储层特性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有助于理解地下构造的细节。 首先,理解分频处理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分频,可以提取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地震信号,这些信号对应于地层的不同特性。例如,高频成分通常与地表特征和薄层有关,而低频成分则可能反映深部构造。WF_1.0_030Hz层的显示,意味着我们关注的是频率在1.0至30Hz的地震信号,这对于识别特定的地层结构或地质特征很有帮助。 分频处理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数据准备**:这是初始阶段,需要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确保数据质量,消除噪声,并校正相位和振幅信息,以便后续分析。 2. **初测调谐**:此步骤调整地震数据,使其能准确反映出地层的物理特性,尤其是针对特定频率范围的调谐。 3. **二维模块分析**:对数据进行二维分析,观察不同参数变化对输出结果的影响,这有助于新手理解分频处理的基本原理。 4. **三维流程时窗**: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时窗分析,考虑时间域和空间域内的频率信息,这有助于识别复杂地质结构。 5. **目标调谐图**:生成针对特定目标频率的调谐图,有助于识别地层的界面和特征。 6. **离散频率体**:创建离散的频率体,以可视化不同频率下的地层特性,这对于识别如河道等微地貌特征特别有用。 7. **储层厚度估算**:基于频率信息估算储层的厚度,这对于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如何选择和调整参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参数设置会直接影响到分频处理的结果。例如,时窗的选择会显著影响到处理后所展现的频率特征,进而影响对储层特性的理解。在熟悉了模型数据的处理后,才能自信地应用到实际的勘探数据处理中,进行参数化并完成整个流程。 通过在地震解释地图上显示特定频率层,结合分频处理工作流程,地质学家能够更深入地解析地下结构,特别是对于储层的精细建模,这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