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详解:从概念到应用

需积分: 17 6 下载量 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8 1 收藏 1.22MB PDF 举报
"该文档详细介绍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中的聚类分析,涵盖了聚类的基本概念、相似性测度、聚类准则、不同类型的聚类算法以及如何评价聚类结果。作者陶超来自中南大学测绘与遥感科学系,强调了特征选择和降维在聚类中的重要性,并提到了模式对象特征测量的数字化处理方法。" 在机器学习领域,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或样本根据它们的相似性分组。聚类的目标是发现数据的内在结构,将相似的对象归为一类,而不相似的对象则分到不同的类。这一过程不需要预先知道类别的标签,因此被称为无监督分类。 聚类分析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定义和度量模式之间的相似性。通常,这是通过计算样本特征向量在特征空间中的距离来实现的。距离越小,相似性越高,样本就越可能被分在同一类中。特征的选择对聚类效果有重大影响,合适的特征可以使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分布更易于区分,反之则可能导致分类困难。 文档中提到的几种聚类方法包括: 1.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这类算法通常涉及启发式策略,逐步调整样本的类别归属,以达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2. 层次聚类法:这种算法构建一个层次结构,其中样本可以被组织成树状结构,包括自底向上(凝聚型)和自顶向下(分裂型)两种方式。 3. 动态聚类法:这类算法根据每次迭代中的聚类结果动态调整聚类中心和类别划分。 聚类分析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特征选择,还与特征向量的分布有关。如果样本在特征空间中呈现出明显的集群结构,聚类会更容易;而如果样本分布混乱,聚类就会变得困难。因此,特征选择和降维是提高聚类性能的关键步骤。降维方法可以通过去除高度相关的特征来减少特征空间的维度,从而简化问题并可能提高聚类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的预处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非数值或连续量的特征,需要进行量化或离散化处理,以便计算机能够处理。此外,文档可能还包括对聚类结果的评估方法,例如轮廓系数、Calinski-Harabasz指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聚类的质量和合理性。 聚类分析是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中的重要工具,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发现潜在的类别。通过理解聚类的基本原理、选择合适的特征和应用有效的聚类算法,我们可以从大量未标记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