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PLC)原理及应用:从继电器到现代技术

需积分: 15 2 下载量 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23.34MB PPT 举报
"选择序列结构的步进指令编程-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PLC起源于1969年,起初被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后来发展成为可编程控制器,以避免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混淆。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其定义为一种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数字运算电子系统,具有存储器来执行逻辑、顺序、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功能。 PLC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 第一代PLC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CPU和磁芯存储器。 2. 第二代引入微处理器和EPROM存储器。 3. 第三代采用8位和16位微处理器,存储器类型多样化。 4. 第四代PLC的处理速度提升,使用位片式微处理芯片。 5. 最新一代则使用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甚至RISC芯片。 以三菱、西门子和欧姆龙等品牌为例,文章列举了不同系列的PLC产品,如三菱的Q系列、FX2N、FX1N、FX1SN系列,西门子的S7-200、S7-300、S7-400系列,以及欧姆龙的C200H、CPM1A、CPM2A系列。 PLC与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相比,优势在于其灵活性。传统系统需要更改硬件接线以改变控制逻辑,而PLC可以通过修改程序实现控制顺序的变化,简化了系统的调整和维护。例如,控制两个电动机的顺序运行,如果使用继电接触控制系统,需要实际改动硬件接线,而在PLC系统中,只需编写和修改相应的步进指令程序即可完成。 选择序列结构的步进指令编程是PLC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编程方式允许用户按照特定顺序执行一系列操作,常用于实现复杂的逻辑控制流程。通过步进指令,可以高效地控制生产线上的设备动作,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来说,PLC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核心设备之一,其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使其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选择序列结构的步进指令编程是掌握PLC编程的关键技能,能够帮助工程师根据具体需求设计和修改控制程序,实现对工业过程的精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