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聚类算法Matlab源代码详解与性能优化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 下载需积分: 21 | DOC格式 | 52KB | 更新于2024-09-21 | 52 浏览量 | 678 下载量 举报
21 收藏
AP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选择(Affinity Propagation)的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由Berndt J. Frey和David Dueck在2007年的《科学》(Science)期刊上提出。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组实值的对称相似度矩阵来识别聚类,并选择一个代表每个簇的“示例”点,这些示例点被用来最大化一个称为网络相似性的目标函数。AP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过程,逐步调整每个数据点与其它点之间的关联度(affinity),最终找到那些既受欢迎又具有代表性的好例子。 在MATLAB的实现中,`apcluster`函数提供了这个功能。函数接受两个主要输入:相似度矩阵`s`和偏好参数向量`p`。相似度矩阵`s`是一个N-by-N的矩阵,其中`s(i,k)`表示数据点i与数据点k之间的相似度,注意矩阵是对称的,即`s(i,k) = s(k,i)`。偏好参数`p`用于控制每个数据点成为示例点的倾向,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实数值,或者一个与数据点数量相等的向量,其中`p(i)`表示数据点i的偏好度。 当输入的相似度矩阵不完整,只有M个非零元素时,可以将它们组织成一个M-by-3矩阵,每行包含(i,j,s(i,j))的三元组。对于未知的相似度,AP算法默认它们的值为负无穷大。 该函数还支持一个可选的'plot'参数,当设置为true时,会显示目标函数随迭代进行的变化情况,帮助用户理解算法的收敛过程。AP算法能够自动根据输入的偏好参数来估计数据的最佳聚类数目,这使得它在处理复杂数据集时无需预先指定聚类数量。 AP聚类算法的优点在于其无须预先设定簇的数量,且不需要迭代次数过多,通常能够在相对较少的计算步骤中得到结果。然而,选择合适的偏好参数对结果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了示例点的选择和聚类的形成。AP算法提供了一种直观且有效的数据聚类方法,适用于各种领域中的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任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