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QTLs互作与聚合效应分析
需积分: 9 1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602KB PDF 举报
"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性QTLs的互作和聚合效应分析 (2014年)"
这篇论文研究的是水稻耐冷性的遗传基础,特别关注了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中的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s),对水稻的耐冷性进行了深入的遗传分析。他们的目标是挖掘出这些耐冷QTLs,并理解它们的效应,以便为水稻的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遗传资源和理论支持。
实验方法包括选择籼稻品种9311作为受体亲本,同时使用两种普通野生稻品系DP15和DP30作为供体亲本。通过这种杂交方式,研究人员鉴定了18个与水稻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s。进一步地,他们选取了4个含有不同耐冷QTL且遗传背景一致的代换系:qSCT-1-CSSL、qSCT-4-CSSL、qSCT-8-CSSL和qSCT-12-CSSL,将这些代换系两两杂交,生成了两个聚合系——(qSCT-1/qSCT-12)-CSSL和(qSCT-4/qSCT-8)-CSSL。接下来,他们对聚合系中的各个QTL进行了互作效应和聚合效应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这4个耐冷QTL对水稻的耐冷性具有加性效应,意味着每个QTL都独立地贡献了一部分耐冷性。此外,通过对QTLs的互作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在聚合系中都存在正向互作效应,即相互增强耐冷性。具体到聚合效应,qSCT-4与qSCT-8之间的结合表现出明显的累加效应,即这两个QTL共同作用时耐冷性显著增强;然而,qSCT-1与qSCT-12的聚合则不表现为简单的累加,qSCT-12似乎对qSCT-1起到了修饰或增强的作用。
这项工作对于理解水稻耐冷性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或基因编辑技术来改良水稻的耐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识别和聚合这些耐冷QTL,未来可能培育出更适应寒冷环境的水稻品种,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1-05-16 上传
2021-05-12 上传
2021-05-12 上传
2021-06-11 上传
2021-05-12 上传
2021-05-27 上传
2021-05-15 上传
2021-05-23 上传
2020-01-02 上传
weixin_38631049
- 粉丝: 6
- 资源: 959
最新资源
- JavaScript实现的高效pomodoro时钟教程
- CMake 3.25.3版本发布:程序员必备构建工具
-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技术项目源码集合
- Ak Kamal电子安全客户端加载器-CRX插件介绍
- 揭露流氓软件:月息背后的秘密
- 京东自动抢购茅台脚本指南:如何设置eid与fp参数
- 动态格式化Matlab轴刻度标签 - ticklabelformat实用教程
- DSTUHack2021后端接口与Go语言实现解析
- CMake 3.25.2版本Linux软件包发布
- Node.js网络数据抓取技术深入解析
- QRSorteios-crx扩展:优化税务文件扫描流程
- 掌握JavaScript中的算法技巧
- Rails+React打造MF员工租房解决方案
- Utsanjan:自学成才的UI/UX设计师与技术博客作者
- CMake 3.25.2版本发布,支持Windows x86_64架构
- AR_RENTAL平台:HTML技术在增强现实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