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及其在北京怀柔区绿波控制的应用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8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86KB PDF 举报
"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框架及应用 (2008年) - 基于实验工程概念的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 实验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它结合了实验工程的理念,将实际试验的方法应用于交通工程问题的研究中。这一理论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优化交通管理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由刘金广、于泉、荣建和刘小明等学者建立的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框架体系,旨在通过实际试验来分析和解决交通系统中的问题,提高数据精度和研究效率。 实验工程起源于物理学和数学等领域,用于辅助理论研究和工程检测。Kronen在1966年的实验数据分析中首次将实验工程方法应用于工程研究,从而提高了数据质量和研究效率。实验交通工程学的概念则由日本京都大学的饭田恭敬教授于1995年提出,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2005年,高永利用实验交通工程理论设计交通流组织方案,证明了这种方法在处理动态交通行为和时空变化上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交通仿真方法更为有效。2006年,杨晓光教授进一步深化了对实验交通工程学的理解,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实验交通工程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交通工程学、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这一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使交通系统能够实现实时反馈、主动调整和在线优化,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交通仿真模型和实时交通状态两部分组成,确保了理论与实际交通状况的紧密结合。 交通仿真模型部分利用实验数据来构建和验证交通流模型,模拟交通行为,预测交通流量,以评估不同交通管理策略的效果。而实时交通状态部分则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收集当前的交通信息,为模型提供准确的数据输入,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动态监测。 实验交通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北京市怀柔区青春路的信号灯绿波控制案例,就充分展示了其优越性。通过对交通信号灯的绿波协调,可以优化车辆通过路口的效率,减少停车次数,从而降低交通延误和排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来说,实验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它通过实际试验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为解决复杂的交通问题提供了更科学、更精确的工具。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获取能力的增强,实验交通工程学将在未来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交通系统向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