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与进展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47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由刘纪辉和赖格英撰写,主要探讨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的研究历史、污染特征、模型模拟以及管理实践。论文指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需要深化对非点源污染全面理解并提出改进建议。"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指的是源自农田、牧场等广域分布源的污染物,如化肥、农药、动植物残体等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径流、渗漏等方式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经过40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管理策略。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分析上,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来源、迁移转化机制,以及在单次暴雨事件和长期平均条件下的污染负荷输出。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模型来模拟这些过程,如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HEC-HMS(Hydrologic Engineering Center's Hydrologic Modeling System)等,这些模型对于预测和控制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实际的管理实践,如制定农田管理规范,推广环保耕作技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然而,中国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相对滞后,通常只关注狭义的、与农田直接相关的污染问题,如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这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污染源,如农村生活污水、养殖业排放等。因此,论文指出,我国需要扩大研究范围,综合考虑各种非点源污染源,提升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进措施可能包括加强基础数据收集,建立更精确的地区性污染模型;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培训促进环保行为的实施。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科学模型和技术手段,以及有效的政策干预,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这篇论文的贡献在于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我国在此领域的不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后续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