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LR(k)与LL(k)解析

需积分: 32 0 下载量 1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LR(k)和LL(k)的比较——编译原理" 在编译原理中,LR(k)和LL(k)是两种常见的语法分析技术,它们用于解析程序源代码的结构,将高级语言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形式。这两种方法在处理上下文有关文法时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首先,我们来看LL(k)分析。LL(k)代表“从左到右扫描(Left-to-Right)”和“自顶向下分析(Lookahead k symbols)”。在LL(k)分析中,解析器从输入序列的左侧开始,自顶向下地尝试匹配文法的规则。当遇到一个非终结符时,解析器会查看接下来的k个输入符号(即lookahead),基于这些符号的FIRST集合来决定使用哪个产生式。FIRST集合包含了一个产生式所能产生出的第一个符号集。LL(k)解析器通常使用预测分析表来指导其解析决策。 相对应地,LR(k)分析则代表“从左到右扫描”和“自底向上分析”(Lookahead k symbols)。在LR(k)方法中,解析器也是从左向右扫描输入,但它采用的是自底向上的方式,也就是先尝试组合已识别的符号串,然后逐步推导到文法的起始符号。LR(k)解析器会在识别出整个右侧串()后,再向后看k个输入符号来决定应该应用哪个产生式。LR分析的关键是构造LR分析表,这个表定义了在当前符号和lookahead符号集的情况下,解析器应该如何动作。 LR(k)和LL(k)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处理冲突的方式以及分析的策略。LL(k)在分析过程中更注重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符号,而LR(k)则是基于已经识别的符号串来决定后续操作。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优势:LL(k)通常适用于左递归较少的文法,而LR(k)能处理更广泛的文法,包括一些LL(k)无法处理的右递归情况。 在实际的编译器设计中,选择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源语言的特性以及对效率和解析复杂性的需求。例如,LL(k)解析器通常更简单,但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文法;而LR(k)解析器虽然复杂,但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文法结构,且效率往往更高。 在编译原理课程中,辛明影教授讲解了这些核心概念,通过对比LL(k)和LR(k),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课程内容涵盖了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的语法描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技术、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以及目标代码生成等多个方面。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和实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构造编译程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