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小组:电子信息导论中的神经网络详解

需积分: 8 0 下载量 1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9 收藏 7.67MB PPTX 举报
电子信息导论中的神经网络课程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由三班第二小组成员刘宇、桂林康炫、韩志伟和黄奕杰共同完成。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多层神经网络,这些建立在对人脑神经元工作原理的模拟之上。人脑中的神经网络极其复杂,每个神经元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通过树突接受输入信号,轴突则负责发送信号到其他神经元,这一过程在生物体内的“突触”区域发生。 课程介绍了神经元模型,它是构建神经网络的基础。该模型由输入(类比于树突)、输出(类比于轴突)和计算功能(如细胞核)组成。每个输入与权重相乘,形成加权信号,然后通过非线性函数(如MP模型中的sgn函数,即符号函数)进行处理。sgn函数根据输入的正负决定输出的二进制值,这是为了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激活和抑制行为。 神经元的输出并非单一,而是可以有多条连接到其他神经元,形成网络。整个计算过程可以通过图形化表示,其中输入、权值和非线性变换清晰可见。课程强调,神经元模型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通过样本数据(其中一部分特征未知)进行预测或分类,通过对数据进行特征加权和非线性转换,以求得更准确的结果。 此外,课程还可能回顾神经网络的历史发展,特别是1943年McCulloch-Pitts模型的提出,它奠定了现代神经网络理论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神经网络的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 在整个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可能涉及神经网络的实际编程实现,如使用Python的深度学习库如TensorFlow或PyTorch构建简单的多层感知器或多层神经网络。通过实践项目,学员可以掌握如何训练模型,调整参数,以及评估模型性能。 总结来说,这门电子信息导论课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神经网络的构造原理、工作机制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