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嵌入式Linux:设备分类与驱动开发基础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0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6 收藏 76KB DOCX 举报
本文档深入探讨了Linux底层知识,特别是针对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的相关内容。首先,它强调了在Linux 2.6.39内核的ARM架构下进行设备驱动的开发,着重介绍了设备分类的四种方法: 1. 基本设备分类:将设备分为字符设备(如UART、PWM)和块设备(如硬盘、内存)两大类,它们分别以"c"和"b"开头。网络设备虽然不在这一分类中,但可以通过内核的网络子系统处理。 2. 混杂设备:作为特殊的设备类型,混杂设备归为一类,它们通常使用固定主设备号10,创建的是字符设备,但功能多样,可以包含多种设备类型。 3. 功能性设备:根据设备的具体功能,如MTD设备(主要用于闪存存储,如NandFlash)或SPI、GPIO、LED等,这些设备通常有自己的通用函数库,支持字符设备、块设备或网络设备的不同实现。 4. 平台设备:这是一种高级设备管理策略,通过统一的数据结构管理和分配,使得设备管理更为灵活,类似于动态内存分配,有助于驱动的组织和维护。 文档还讨论了设备驱动的编译方式,包括编译成模块以便于在研发阶段动态加载(方法一),以及将驱动编译进内核(方法二),后者在驱动稳定后更为常见。对于初学者,理解Linux内核中的基础驱动结构至关重要,如BSP(Board Support Package,板级支持包)在`arch/arm/mach-XXX`和`arch/arm/plat-XXX`下的组织,其中plat-XXX通常包含公共驱动,而mach-XXX则针对特定SoC(System-on-Chip)添加定制驱动。 特别提到了NandFlash和SD卡驱动的位置,NandFlash驱动位于`drivers/mtd/nand`,而SD卡驱动在`drivers/block/`目录下,这些都是开发过程中需要查阅的重要参考。 本文档提供了丰富的Linux底层驱动开发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和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学习者可以从设备分类、驱动管理机制和核心驱动代码结构等方面着手,逐步掌握Linux驱动开发的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