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版本命名规则与历史演变
需积分: 15 1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9
收藏 3.63MB PPT 举报
本篇教程深入探讨了Unix/Linux核心编程中的版本命名历史及其变迁。从早期的版本0.01到1.0,内核的命名规则经历了多个阶段。在1.0和2.6版本之间的旧计划中,内核版本采用A.B.C格式,其中A表示大幅度转变,B代表重大修改,C则指代小的修正。自2.6.0版本起,发布周期缩短,引入了A.B.C.D的新格式。
版本号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含义:A的变化表明核心代码的重大更新,B的数值则表示对现有功能的扩展或性能优化,C的改动多涉及bug修复、新功能或驱动程序的改进。值得一提的是,内核使用偶数次要版本号来表示稳定的版本,而奇数次序的C版本用于迭代式更新。
在讨论的核心编程中,文章提及了重要的系统设备文件`/dev/console`,它是系统控制台的代表,用于显示错误和诊断信息,无论是在传统打印终端还是现代工作环境中的虚拟控制台。另一个关键设备文件`/dev/tty`则是控制终端的别名,允许进程直接向用户输出信息,尤其是在重定向标准输出时尤为有用,如命令`ls -R | more`。
文中还提到了信号处理,这是进程间通信的一种形式,比如用户可以使用C-z或C-c键中断或结束程序,操作系统会发送相应的信号来终止或暂停进程。此外,还包括子进程的状态检查、定时器或警报到期、同一进程内部的信号请求,以及来自其他进程的信号发送等。
本教程涵盖了Unix/Linux内核版本命名的演变以及与核心编程相关的系统设备和信号处理机制,这对于理解这些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和开发者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49 浏览量
2018-03-12 上传
122 浏览量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1-11-26 上传
2022-09-20 上传
2021-08-11 上传
2021-08-1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