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伦理争议与科技边界

版权申诉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7 下载量 5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9 6 收藏 8.62MB PPTX 举报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特别是涉及到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事件" 基因婴儿事件是工程伦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案例,展示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该事件的核心是2018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成功编辑了一对双胞胎女婴的CCR5基因,使她们天生具有对艾滋病病毒HIV的抵抗力。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谴责。 首先,从事件概述来看,贺建奎的行为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上百名科学家发表联名信,认为这种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行为缺乏必要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将其形容为“疯狂”。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也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指出该事件违反了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对中国的科研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深圳医学伦理委员会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等机构都对此进行了调查,表明该研究存在诸多不合规之处。 在技术层面,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尽管在基因治疗中有巨大的潜力,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脱靶效应"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意味着CRISPR-Cas9系统可能会错误地编辑非目标基因,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此外,即使CCR5基因被成功敲除,也不能完全防止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且可能会降低个体对流感的抵抗力。更为长远的考虑是,被修改的基因可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对整个人类物种的基因库产生潜在风险。 在工程伦理的角度,这一事件提出了几个关键议题。一是科研活动的伦理审查,任何涉及人体的实验都应得到充分的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二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边界,如何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确保不会损害人类的基本权益和未来安全。三是科研人员的责任与道德,科研工作者应当遵循科学道德,尊重生命,避免滥用科技力量。 总结起来,基因婴儿事件揭示了在推动科技创新时,必须兼顾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科技发展不能脱离伦理的约束,而应该在保证人类福祉的前提下进行。对于未来的研究,这起事件提出了加强监管、完善伦理审查制度以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必要性,以防止类似的伦理争议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