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协议解析:距离矢量与链路状态算法

需积分: 19 38 下载量 2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4.83MB PDF 举报
"该资源是一份关于网络工程师培训的基础教程,涵盖了路由协议的分类,特别是按寻径算法划分的距离矢量协议(如RIP、IGRP、BGP)和链路状态协议(如OSPF、IS-IS)。同时,提到了网络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主机架构到局域网的出现,再到广域网和互联网的互联。此外,还提及了OSI七层模型及其各自的功能。" 路由协议是网络通信中的核心组件,它们负责确定数据包在网络中的最佳传输路径。按照寻径算法,路由协议可以分为两大类: 1. **距离矢量协议**:这类协议基于“逐跳”或“跳数”来计算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每个路由器维护一个表,记录到每个网络的距离(通常用跳数表示)和下一跳路由器的信息。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最常见的距离矢量协议,它限制了最大跳数(通常是15跳),防止路由环路。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和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是Cisco开发的增强型距离矢量协议,提供了更高级的功能和更好的性能。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虽然也属于距离矢量协议,但它主要用于互联网上的AS(自治系统)之间,处理更为复杂的路由决策。 2. **链路状态协议**:这类协议通过构建整个网络的拓扑地图来确定最短路径。每个路由器都了解整个网络的状态,然后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到达所有网络的最短路径。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广泛使用的链路状态协议,适用于IPv4和IPv6环境,适用于大型、动态变化的网络。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是另一个链路状态协议,主要应用于IP骨干网络。 网络的演进历程展示了从早期的主机网络,如IBM的SNA和X.25网络,到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的兴起,再到后来的广域网协议和互联网的普及。随着需求的增长,网络逐渐发展出复杂的互联结构,如WAN(Wide Area Network)和Internet,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是一个概念框架,用于理解网络通信的过程。它将通信过程划分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任务,例如应用层处理用户应用程序的交互,网络层负责路由选择,数据链路层处理节点间的通信,而物理层则定义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速率。这个模型为网络设计和故障排查提供了理论基础。 网络工程师在进行网络规划和管理时,需要对这些基本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以便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优化网络性能,并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