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崩落法矿体可崩性分级的数学模型研究

0 下载量 12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384KB PDF 举报
"自然崩落法矿体可崩性分级研究 (1995年)" 本文主要探讨了自然崩落法下的矿体可崩性分级问题,这是一种基于地质力学原理和大规模地下采矿技术的方法。自然崩落法依赖于岩体内部的自然力来破碎矿石,并利用重力进行矿石运输。在实施此采矿方法前,关键在于评估矿体的可崩性,即矿石能否在特定条件下持续崩落并形成稳定产能。 作者朱建新运用"数值分类学"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构建了矿体可崩性分级模型和评价方法。这一模型对于铜矿峪矿5#矿体的可崩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提供了具体的分级标准和实施步骤。该方法包括模糊聚类法、模式识别以及隶属函数的应用,旨在处理岩体复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 矿体可崩性的评估通常基于岩体特性参数的静态分类,但这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动态崩落过程中的复杂力学行为。因此,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B.K.Mamhor等人在1968年的研究成果被提及,他们的可崩性指数虽然考虑了二次炸药消耗量、自然破碎性和出矿特性等因素,但其估计的可崩性相对保守,未能充分反映实际情况。 在矿体可崩性研究中,岩体被视为一个由岩石材料构成的复杂地质环境系统。单一的岩石质量指标(如RQD值)虽然重要,但不足以全面评估可崩性。因此,通过综合多种因素和模糊数学工具,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矿体在自然崩落法下的崩落性能,进而优化采矿设计和提高生产效率。 该研究为自然崩落法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可崩性评估工具,有助于降低二次破碎量,提高矿石崩落的预测精度,为矿山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深入理解矿体的可崩性,可以更好地规划开采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并确保地下作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