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v2.6 Rootkit技术详解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9 25 下载量 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1 收藏 484KB PDF 举报
"这篇文档详细介绍了在X86架构下的Linux v2.6系统中rootkit的实现技术,包括基于动态加载模块(LKM)的rootkit和非LKM的rootkit,以及它们的各种隐藏和篡改系统机制。" Rootkit在简述中被定义为一组软件工具,其目的是隐藏操作系统中的运行进程、文件或系统数据。通常,rootkit会修改操作系统部分或以驱动程序或内核模块的形式自我安装。现代rootkit往往与特洛伊木马、病毒和恶意软件绑定,统称为恶意软件。 根据运行空间,rootkit主要分为用户空间rootkit和内核空间rootkit。用户空间rootkit运行在用户模式下,主要通过修改文件、库文件和配置文件来实现隐藏功能。而内核空间rootkit则运行在内核模式,能够直接修改内核结构,对系统调用进行底层挂钩。 Rootkit的常见功能包括隐藏进程、隐藏文件、隐藏网络连接、创建后门以及记录键盘输入。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技术包括劫持(Hijack)、挂钩(Hook)、系统调用、sys_call_table、sysenter指令、中断描述表(IDT)以及调试寄存器(Debug Register)。 文档中提到了两种主要的rootkit实现方式: 1. 基于LKM(Loadable Kernel Module)的rootkit:这种rootkit通过动态加载到内核中来实现其功能,如挂钩系统调用表。简单系统调用挂钩可能只涉及替换特定函数指针,而内联挂钩则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代码插入。此外,还可能通过篡改系统调用来实现隐藏。 2. 非LKM的rootkit:这类rootkit不依赖于内核模块,而是利用/dev/kmem和kmalloc等机制直接修改内核内存。例如,可以修改内存中的内核结构或利用/dev/mem来访问和操作物理内存。 这篇文档深入探讨了Linux v2.6环境下rootkit的技术细节,对于理解恶意软件的工作原理和提高系统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包含有害代码,不应将其分发或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