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遥控编码比较:系统极化码与非系统极化码

需积分: 50 7 下载量 1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3.81MB PDF 举报
"遥控编码格式-系统极化码和非系统极化码的性能比较" 本文主要探讨了遥控编码格式中的两种重要类型——系统极化码(Systematic Polar codes)和非系统极化码(Non-Systematic Polar codes),并对比了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在遥控编码中,正确编码和解码的能力对于确保信号传输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系统极化码是一种特殊的纠错编码方法,它在编码过程中保留了原始信息位,使得解码时可以直接恢复出原始信息,从而提高了效率。系统极化码的结构使得它在信道编码中具有较高的解码性能,特别是在低信噪比环境下,其性能接近香农限,且解码复杂度相对较低。 非系统极化码则不同,它不保留原始信息位,而是将所有信息位通过编码过程转化为编码位。这种编码方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广泛的码率选择,但解码过程通常比系统极化码复杂,因为需要通过编码位来重构信息位。 在遥控编码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编码格式是关键。系统极化码由于其解码效率和对信道条件的适应性,可能更适合于资源有限、要求实时性的设备,如单片机(例如C51)控制系统。非系统极化码可能更适合于对码率有特殊需求或者可以承受更高计算复杂度的应用。 文中提到了单片机C51的软件设计,这是51系列单片机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初始化程序和主程序的设计是单片机系统的核心,用于设置系统状态,如设置工作寄存器、堆栈指针、中断优先级等,以及处理特定任务,如50Hz交流电过零检测和调用延时程序。在中断服务程序中,针对红外接收器输出的脉冲帧数据,系统会实时接收并验证码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红外遥控编码的接收系统通常依赖于中断机制,如图9.17所示的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当检测到第一位码的下降沿时,系统会触发中断,进行数据帧的实时接收和校验。如果码宽不符合规定,则数据会被视为错误并丢弃,而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则会触发相应的功能操作。 总结来说,遥控编码格式的选择和单片机软件设计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系统极化码和非系统极化码在性能上有各自的优势,应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来选取。同时,单片机C51的编程能力和中断处理机制是实现高效遥控编码接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