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制备单分散液滴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453KB PDF 举报
微通道法制备单分散液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微流体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发表于2013年的《中国科技论文》上,由马婷婷、孙津生和王运东等人合作完成,主要探讨了利用微通道结构来实现液滴单分散性的两种主要方法:主动法和被动法。 被动法主要包括三种微通道结构:T型(T-junction)、流动聚焦型(flow-focusing)和同轴环管型(co-flowing)。T型结构通过控制流体流动路径的改变,使两种不互溶液体相遇并形成液滴;流动聚焦型则利用通道的形状和尺寸设计,通过引导一种液体流过另一液体的流束,实现液滴的形成;同轴环管型则是通过内外管流的相对运动,使内外层液体相互接触并在特定位置分离,形成单分散液滴。这些通道内部的两相动力学特性是研究的重点,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包括液滴尺寸控制、稳定性及可控性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文章还介绍了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液滴的微流体芯片技术,这些芯片通常集成多个微通道结构,可以实现高效、精确的液滴生成,对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作者简要概述了几种常见的外部驱动方法,如压力驱动、电磁驱动或超声波驱动,这些驱动方式有助于调节液滴的生成速度和形态。 微流体技术制备单分散液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小型化、高精度、反应速度快以及低能耗等方面。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递送、细胞处理,还可以扩展到精细化工、环保监测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微流体技术在液滴制备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复杂、功能更强的微流体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同时,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以推动微流体技术向更高级别的集成和智能化发展。 这篇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微通道法制备单分散液滴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