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感知理论详解:从概念到数学模型
需积分: 19 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0
收藏 465KB PPT 举报
"压缩感知是一种新兴的信号处理理论,旨在在采样阶段就实现信号的压缩。它通过特定波形的投影获取压缩数据,并利用优化算法恢复原始信号。这一过程包括信号在稀疏变换空间的描述,精心选择的线性观测数据采集,以及通过解决欠定方程组的优化问题来重构信号。压缩感知与传统方法相比,更侧重于信号的稀疏性和信息的高效采样。数学模型中,信号在不同基向量的线性组合表示,若在某一基上的系数稀疏,可通过观测矩阵进行非自适应观测,并利用0范数优化问题找到最稀疏的信号近似。信号的稀疏性是理论关键,其度量涉及p范数和支撑域的概念。"
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CS)领域,信号的处理方式与传统的Nyquist-Shannon采样定理有所不同。传统的采样理论要求信号采样速率至少是其最高频率成分的两倍,以避免信息损失。然而,压缩感知颠覆了这一观念,它假设大多数实际信号在某种变换域(如小波或傅里叶变换)下是稀疏的,即只有少量非零系数。因此,只需远远少于奈奎斯特定理所要求的采样点,即可重构信号。
在压缩感知过程中,首先对信号进行稀疏变换,将信号表示为某一基下的系数向量。接着,通过设计的观测矩阵(感知矩阵)对系数向量进行线性投影,得到少量观测数据。观测矩阵通常具有随机性和正交性,确保信号的压缩性不会被破坏。最后,利用稀疏优化技术,如L1最小化(L1-minimization),解决一个欠定的线性系统,从而从压缩观测数据中恢复信号。
信号的稀疏性是压缩感知的核心概念。一个信号在某个基下的系数向量如果满足大部分元素为零,那么这个信号被认为是稀疏的。p范数被用来衡量稀疏程度,当p接近0时,更强调非零元素的数量,即K-项稀疏性。支撑域是指系数向量中非零元素的索引集合,如果其大小不超过K,则称信号是K-项稀疏。
压缩感知的这种思想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医学成像、无线通信等领域,因为它允许以更低的采样率获取同样质量的信息,减少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存储需求,提升了系统的效率。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1-09-29 上传
2021-03-26 上传
2022-03-15 上传
2023-10-18 上传
2021-09-25 上传
hpu_zhyp
- 粉丝: 0
- 资源: 1
最新资源
- 火炬连体网络在MNIST的2D嵌入实现示例
- Angular插件增强Application Insights JavaScript SDK功能
- 实时三维重建:InfiniTAM的ros驱动应用
- Spring与Mybatis整合的配置与实践
- Vozy前端技术测试深入体验与模板参考
- React应用实现语音转文字功能介绍
- PHPMailer-6.6.4: PHP邮件收发类库的详细介绍
- Felineboard:为猫主人设计的交互式仪表板
- PGRFileManager:功能强大的开源Ajax文件管理器
- Pytest-Html定制测试报告与源代码封装教程
- Angular开发与部署指南:从创建到测试
- BASIC-BINARY-IPC系统:进程间通信的非阻塞接口
- LTK3D: Common Lisp中的基础3D图形实现
- Timer-Counter-Lister:官方源代码及更新发布
- Galaxia REST API:面向地球问题的解决方案
- Node.js模块:随机动物实例教程与源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