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六性质量控制程序概要:可靠性、维修性等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5 收藏 43KB PDF 举报
该文档是XXX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准Q/KF CX701-2011,关于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的概要归纳。这份程序旨在规范产品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适用于产品的“六性”设计和管理。 本文档引用了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JB/Z系列和GJB系列,这些标准对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设计、评估和试验提供了指导。例如,GJB/Z23-1991规定了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的编写要求,GJB/Z57-1994和GJB/Z91-1997涉及维修性分配和预计,而GJB150A-2009和GJB190-1986则关注环境适应性和特性分类。 在“六性”中,可靠性是指产品在特定条件和时间内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维修性涉及产品易于维护和修复的程度;保障性是指确保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可得到适当支持的系统特性;测试性是指评估产品性能和故障的能力;安全性关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保障;环境适应性则关乎产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仍能保持正常功能。 程序中可能包含了如下关键环节: 1. 可靠性分析:通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A)、可靠性预计和可靠性增长试验来评估和提升产品可靠性。 2. 维修性设计:根据GJB368B-2009等标准,考虑产品易维修性,包括维修性分配、预计和试验。 3. 保障性分析:依据GJB1371-1992和GJB3837-1999,确定保障性需求,确保产品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有效支持。 4. 测试性设计:根据GJB2547-1995制定测试大纲,确保产品性能和故障的可检测性。 5. 安全性评估:遵循GJB900-1991,识别和控制潜在的安全风险。 6. 环境适应性试验:参照GJB150A-2009,检验产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性能。 此程序还涵盖了更改记录的管理,以确保标准的持续更新和改进,并有专门章节定义相关术语和定义,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为理解程序提供基础。 通过遵循这些控制程序,XXX集团有限公司能够确保其产品的全面质量,满足军用和民用市场的高标准要求,同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