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SAR技术在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的应用

0 下载量 8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1.35MB PDF 举报
"利用D-InSAR技术监测淮南矿区地面沉陷 - 闫建伟, 朱勇 -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地面形变监测研究,应用于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的监测,使用'两轨法'处理ALOSPALSAR数据,验证D-InSAR在煤矿区沉陷监测的有效性。" D-InSAR(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一种先进的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表形变监测,尤其在地质灾害、城市沉降和采矿活动导致的地表变化方面具有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可以精确地量化地表微小的变化。在这篇由闫建伟和朱勇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探讨了如何利用D-InSAR技术来监测我国东部淮南矿区的地面沉陷问题。 淮南矿区因其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面临着严重的地面沉陷问题,这不仅威胁着矿区的安全生产,还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论文指出,传统的监测方法如地面测绘和GPS测量往往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而D-InSAR技术则能提供大面积、高精度且连续的沉陷信息,大大提升了监测效率。 研究人员采用了"两轨法"差分干涉技术,这是一种常见的D-InSAR处理方法,它利用了两个不同轨道的SAR卫星数据来创建干涉图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使用了ALOSPALSAR(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 Phased Array 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数据,该传感器能在L波段提供高分辨率的SAR图像,适合地表形变监测。 通过对淮南矿区两个时相的ALOSPALSAR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人员成功获取了试验期间的地面形变图,揭示了矿区各煤矿的沉陷情况。分析结果显示,D-InSAR技术监测到的沉陷信息与实地调查的结果吻合,证实了该技术在监测煤矿区大范围地面沉陷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这篇论文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淮南矿区沉陷状况的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地表沉陷监测提供了借鉴。同时,它强调了D-InSAR技术在环境管理和灾害预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领域,如地质灾害预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D-InSAR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