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详解:距离聚类概念与相似性测度

需积分: 21 1 下载量 8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1.12MB PPT 举报
"这份资料主要涵盖了模式识别课程中的聚类分析知识,包括距离聚类的概念、相似性测度和聚类准则,以及不同的聚类算法,如基于距离阈值的聚类、层次聚类法和动态聚类法,并强调了聚类结果的评价。" 在模式识别领域,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非监督学习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计算样本间的相似性或距离来对数据进行分类。在给定的描述中,聚类过程包括四个步骤:首先选择初始聚类中心,接着按照最近邻规则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聚类后的距离函数等指标调整聚类中心,最后判断结果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符合则继续迭代。 距离聚类是聚类分析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它基于样本的特征向量在特征空间中的距离来判断它们的相似性。一个样本的特征向量是由其多个特征值组成的n维向量,距离通常被用作相似性的度量,距离越小,样本间的相似性越高。例如,欧氏距离是最常用的距离度量方式,计算两个n维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时,需要确保所有特征在同一物理量级上,否则不同单位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聚类结果。 相似性测度是聚类中的核心概念,除了欧氏距离外,还有其他相似性测度,如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马氏距离等。这些测度用于衡量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为聚类提供基础。聚类准则则是指导聚类过程的规则,比如可以基于距离阈值进行聚类,当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个阈值时,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 层次聚类法包括凝聚型和分裂型两种,前者是从单个样本开始逐渐合并成更大的簇,后者则从所有样本开始逐步拆分成更小的簇。动态聚类法则是在每次迭代中根据当前聚类结果动态调整聚类中心,以优化聚类效果。 聚类分析的效果评估通常依赖于预定义的标准或业务需求,例如轮廓系数、Calinski-Harabasz指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聚类的紧密性和分离度,从而判断聚类的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特征和聚类方法至关重要,因为模式特征向量的分布形式直接影响聚类结果的有效性。例如,酱油和可乐的例子表明,即使在简单的二维空间中,选择恰当的特征也可以区分看似相似的物体。 模式识别中的聚类分析是一门涉及多种距离度量、聚类准则和算法的综合技术,其目标是通过对数据无监督的学习,发现数据内在的结构和规律。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