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伦理挑战: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与安全

1 下载量 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0 收藏 609KB PPTX 举报
"智能时代的数据伦理与算法伦理——第五届全国赛博伦理学暨数据伦理学研讨会综述" 在智能时代,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伦理与算法伦理成为了亟待关注的重要议题。此次研讨会聚焦了这两个领域,旨在探讨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如何处理由此引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首先,数据伦理主要关注的是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在数字化社会中,人们的个人信息被广泛收集和使用,这引发了对数据安全性的担忧。企业和组织在收集、存储和使用数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确保个人隐私得到尊重和保护。此外,数据质量的问题也引起了重视,如数据误用可能导致误导性结论,数据歧视可能加剧社会不公,而数据操纵则可能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其次,算法伦理问题同样引人关注。算法偏见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算法的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偏见,导致算法在决策过程中产生不公平。例如,在招聘、信贷审批等领域,如果算法模型基于有偏见的历史数据,可能会对某些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算法的可解释性和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公众有权了解算法的运作原理,以防止潜在的决策不公和安全风险。 数据伦理与算法伦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兼顾利益与风险,通过增强算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可以缓解数据隐私和歧视问题。同时,需要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如差分隐私和联邦学习,来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并确保隐私保护。 现有研究虽然已揭示了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可解释性和安全性等问题的重要性,但理论研究仍需深化,实践中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法规政策。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加强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发更公正、透明且安全的算法,以及构建完善的算法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 跨学科合作是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关键。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还涵盖法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通过跨学科的协作,可以多角度剖析问题,提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推动智能时代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智能时代的数据伦理与算法伦理是当前及未来研究的重点,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以确保科技的进步能够服务于全人类,而不只是少数人。
2022-12-24 上传
⼤数据与伦理 "⼤数据"⼀词想必⼤家都不陌⽣,"伦理"在我们⽣活中亦处处可见,那么,他们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些联系呢? ⾸先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对"⼤数据"的定义: ⼤数据(big data),指⽆法在⼀定时间范围内⽤常规软件⼯具进⾏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 ⼒、洞察发现⼒和流程优化能⼒的海量、⾼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数据时代》 中⼤数据指不⽤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采⽤所有数据进 ⾏分析处理。⼤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量)、Velocity(⾼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 Veracity(真实性)。 再来看看"伦理"的定义: 伦理是指在处理⼈与⼈,⼈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系列指导⾏为的观念,是从概念⾓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 它不仅包含着对⼈与⼈、⼈与社会和⼈与⾃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为规范,⽽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定原则来规范⾏为的深刻道理。是指 做⼈的道理,包括⼈的情感、意志、⼈⽣观和价值观等⽅⾯。是指⼈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为准则。 随着互联⽹与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各类数据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正帮助我们存储这海量信息并从这些信息中挖掘出 ⼈们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时代被称为⼤数据时代。⼤数据技术要求实现数据的⾃由、开放和共享,我们由此进⼊了数据共享的时代,但我们 同时也时刻被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监视之下。因此,⼤数据技术带来了个⼈隐私保护的隐忧,也带来了个别组织对数据的滥⽤或垄断的担⼼, 特别是⼈类⾃由可能被侵犯,由此产⽣了⼤数据时代⼈类的⾃由与责任问题并对传统伦理观带来了新挑战。   ⼤数据时代,⼈们的⼀切⾏为都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监测之下,并留下⼀条永远存在的数据⾜迹   ⼤数据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因为⼤数据技术的"第三只眼"⽽留下的"数据⾜迹"⽽引起的,因此要探讨⼤数据伦理,就必须从"第三只 眼"和数据⾜迹出发。   现代智能技术为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的技术⼿段,并形成了从天上到地下的⼀个全⽅位的监控,构成了⼀个⽴体的天罗地⽹。前东德曾 雇佣了数⼗万的秘密警察来监控其国民的⾔⾏,花费了巨⼤的⼈⼒物⼒。如今利⽤现代智能技术,可以在⽆⼈的状态下每天24⼩时全⾃动、全 覆盖地全程监控,毫⽆遗漏地监视着⼈们的⼀举⼀动。在⼤数据时代,我们的⼀切都被智能设备时时刻刻盯梢着,跟踪着,让⼈真正感受到被天罗 地⽹所包围,⼀切思想和⾏为都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眼⽪底下。令⼈震惊的美国"棱镜门"事件是最典型的"第三只眼"的代表。美国政府 利⽤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诸多国家的⾸脑、政府、官员和个⼈都进⾏了监控,收集了包罗万象的海量数据,并从这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其所需要 的各种信息。   除了这种早已设计好的数据收集之外,更多的是⽆意中留下的各种数据。只要使⽤了⽹络或智能设备,我们的⼀举⼀动都已经被留下,并可 能永久存储于云端。例如我们⼏乎每天都在使⽤Google、百度等搜索⼯具,只要进⾏过搜索,我们的搜索痕迹就被Google、百度永久地保 存。我们现在都喜欢⽹上购物,在亚马逊、当当购书,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购物,只要进⼊过这些⽹站,哪怕只随便点击了其中的某种物品信 息,我们的兴趣、偏好、需求等等就被记录下来,并时不时收到各种推荐⼴告。我们在QQ、微信、Facebook等⽹络社交⼯具聊天,我们以为及 时删除了聊天记录就万事⼤吉,其实⽹络早已偷窥了我们的秘密,并永久记录了下来。现在⼏乎⼈⼈都⼿机不离⼿,通话、短信、导航、搜 索……功能数不胜数,我们以为只要注意及时删除,就只能天知地知,殊不知我们的⼀切早已记录在案。博客、微博、云空间等,也永久记录着我 们的所思所想。我们的⼀切都以数据化的形式被永久记录下来,这些数据有些是被⼈强⾏记录的,有些是我们⾃⼰主动留下的。   在⼩数据时代,⼈类的思想和⾏为也可以通过⽂字、图⽚以及⼈类对⾃然的改变印记等⽽留下⼈类活动的轨迹。例如我们可以把思想以⽂ 字的形式或⾳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通过雕塑、画作、摄影等记录轨迹,农民耕地、⼯⼈⽣产等⼯作、⽣活、学习都会留下印记,不过以往只 能⽤物理⽅式记录下轨迹,我们可以称之为物理⾜迹。在⼤数据时代,我们的⼀切活动除了留下传统的物理轨迹之外,还会留下另⼀种轨迹:智能 设备将我们的⼀切思想和⾏为都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络快速传输并可能存储在云端之中,因此留下了永久的数字记录,我们把这条轨 迹叫做数据⾜迹。物理⾜迹与数据⾜迹有着诸多的差异:物理⾜迹以物理模拟信息的形式保存下来,在时空上都受到⼀定的限制,难扩散,易消逝, ⽽且容易抹去记忆痕迹;⽽数据⾜迹是智能设备⾃动将⼈类的⼀举⼀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