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代码分析

需积分: 3 6 下载量 18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1 收藏 193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分析了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的相关代码,包括Bootloader及内核解压、内核启动方式、内核启动地址的确定以及关键的源码分析。作者通过自己的项目经验,结合其他网友的讨论,提供了详细的移植参考。"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是将Linux操作系统适配到特定硬件平台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技术细节。本文首先介绍了Bootloader和内核解压的过程。Bootloader是系统启动的第一步,它负责加载内核到内存,并设置必要的硬件环境。对于压缩的内核映像(zImage),有两种解压方法:一是内核自带的解压程序,二是Bootloader实现解压功能。内核自解压程序通常位于`arch/arm/boot/compressed`目录下的源码文件中。 接着,文章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内核启动方式。非XIP(EXECUTE IN PLACE)方式需要先将内核加载到内存再执行,分为压缩和非压缩两种形式。非压缩、非XIP方式需要Bootloader加载内核到内存,然后执行。而非压缩、XIP方式则可以直接从ROM/Flash运行,适用于内存有限的系统,但执行速度可能较慢。压缩格式的内核则通常会包含自解压代码,先解压后执行。 内核启动地址的确定是移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硬件平台的具体配置。在不同的处理器架构下,如ARM,启动地址可能由汇编语言代码(`head-armv.S`)来设定,这部分代码通常在`arch/armnommu/kernel`目录下,负责初始化CPU状态和设置内核入口点。 最后,文章深入解析了`start_kernel()`函数,这是Linux内核启动流程的核心。这个函数负责初始化各种子系统,如内存管理、设备驱动、进程调度等,直到系统准备好接收用户请求。 整体来看,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不仅涉及硬件平台的特性,还涉及到Bootloader的定制、内核配置、编译以及启动流程的优化。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进行内核移植工作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硬件开发者和系统工程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