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速率与浓度对中等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流变性影响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91KB PDF 举报
"中等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变特性是研究的重点,主要探讨了剪切速率和溶液浓度对其影响。研究使用了CTAC/NaSal表面活性剂,并在25℃和1-300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进行了流变测量。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溶液的粘度增稠率降低,直至达到一个临界饱和值,此时不再出现剪切诱导的粘度变化,这个对应的粘度-剪切速率曲线被称为最大粘度线。在临界饱和浓度以下,流变曲线在两个剪切速率区域分别符合对数模型。此外,文中还从能量角度解释了剪切诱导结构(SIS)的可能形成机制,并指出肢束结构决定了诱导SIS的临界能量值。同时,提出对于中等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SIS不一定是减阻的必要条件。" 这篇论文详细研究了中等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变行为,这是理解和优化工业过程,如清洁技术、化工生产以及石油开采等领域中的关键因素。作者通过实验发现,溶液的流变特性与剪切速率和浓度有着密切关系。在低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聚集体,这些聚集体在剪切力作用下可以重新排列,导致溶液的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增厚,这一现象被称为剪切增稠。然而,当浓度超过一定值,剪切增稠效应减弱,这是因为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使得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形成新的聚集体。 进一步,论文提出了最大粘度线的概念,这是一个在特定浓度下,无论剪切速率如何增加,溶液粘度都不会再显著增大的稳定状态。这个现象对于理解和预测高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行为至关重要,因为它给出了溶液粘度的一个上限。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剪切诱导结构(SIS)的形成,这是一种在剪切力作用下表面活性剂分子重新组织的现象。通过对剪切能的分析,作者认为SIS的形成需要达到一定的能量阈值,而这个阈值与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如肢束)紧密相关。这为理解SIS的动态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 最后,论文挑战了传统观点,即认为中等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瑞流减阻必须依赖于SIS的形成。这一发现可能对设计更高效的减阻策略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可能有其他机制在中等浓度溶液中起到类似的作用。 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中等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变特性,揭示了剪切速率、浓度与溶液行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