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技术在“4·20”芦山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需积分: 5 1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386KB PDF 举报
【资源摘要信息】: "“4・20”芦山地震次声波研究 (2013年)" 是一篇关于2013年芦山地震次声波特征及其分析的科学论文,研究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网络中心的科研团队进行。
这篇论文探讨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以及后续多次3级以上余震的次声波现象。次声波是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波,由于其在大气中的传播损耗小、传播距离远且对障碍物穿透性强,因此在地质灾害研究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使用了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的时间-频率分布分析方法,对记录到的次声波全波形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以下显著特征:
1. 次声波具有3~4Hz的特征频率,这意味着在地震过程中产生的次声波集中在这一频段。
2. 主震的次声波卓越频率为3.2Hz,其时频谱的峰值能量强度高达220,并且这种高强度状态持续了230秒。这表明主震期间释放的能量在次声波频段有显著的表现。
3. 余震的震级(Ms)与对应的次声波经过STFT分析后的峰值强度值(Amax)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建立了数学模型Ms = 0.6010519Amax + 2.06383,相关性系数超过0.840。这为通过次声波数据预测地震活动提供了可能。
次生波的研究对于理解地震机制、评估地震灾害以及开发早期预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强调了次声波作为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新途径,尤其是在预测由岩石破裂引发的地质灾害方面,可能带来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这篇论文发表在2013年6月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0卷第3期,doi为10.3969/j.issn.1671-9727.2013.03.01,文章编号1671-9727(2013)03-0225-07,分类号为P315.6,文献标志码为A。文章指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可以作为研究地质灾害的一种新视角,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1-04-24 上传
2021-04-24 上传
2021-04-24 上传
2021-04-24 上传
2021-04-24 上传
2021-04-24 上传
2021-04-26 上传
2021-05-28 上传
2021-04-26 上传
weixin_38702047
- 粉丝: 3
- 资源: 967
最新资源
- 高清艺术文字图标资源,PNG和ICO格式免费下载
- mui框架HTML5应用界面组件使用示例教程
- Vue.js开发利器:chrome-vue-devtools插件解析
- 掌握ElectronBrowserJS:打造跨平台电子应用
- 前端导师教程:构建与部署社交证明页面
- Java多线程与线程安全在断点续传中的实现
- 免Root一键卸载安卓预装应用教程
- 易语言实现高级表格滚动条完美控制技巧
- 超声波测距尺的源码实现
- 数据可视化与交互:构建易用的数据界面
- 实现Discourse外聘回复自动标记的简易插件
- 链表的头插法与尾插法实现及长度计算
- Playwright与Typescript及Mocha集成:自动化UI测试实践指南
- 128x128像素线性工具图标下载集合
- 易语言安装包程序增强版:智能导入与重复库过滤
- 利用AJAX与Spotify API在Google地图中探索世界音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