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亿级用户平台架构与技术挑战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19 收藏 479KB PPTX 举报
"这篇PPT详细介绍了在亿级用户规模下,新浪微博的平台架构及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不断演进来应对这些挑战。主要涵盖了微博的技术架构、平台挑战、架构演变,特别是第三代技术架构体系,以及分布式服务追踪系统Watchman和Feed多级双机房缓存系统的应用。" 在亿级用户量的背景下,新浪微博的技术架构必须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流、高并发请求以及严格的可用性要求。早期的微博平台基于LAMP架构(Linux、Apache、MySQL、PHP),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面向服务架构(SOA),并进一步发展到2014年后更先进的技术架构体系。 微博平台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 1. 高PV(页面浏览量)和QPS(每秒查询量):需要处理每天数十亿的页面浏览量和百万级别的查询请求。 2. 高可用性和低延迟:系统需达到99.99%的可用性,保证平均响应时间在150毫秒以内,同时快速处理线上故障。 3. 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面对不断增长的活跃用户和频繁的业务更新,需要支持每周至少两次的常规上线和无限次紧急上线。 微博平台架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2009-2010年,从基础的LAMP架构起步。 2. 2011-2014年,转向面向SOA的架构,开始整合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和技术保障。 3. 2014年至今,发展为第三代技术架构体系,强调多维度结合,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降低沟通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微博平台引入了多个关键组件和服务,例如: - Watchman:这是一个分布式服务追踪系统,解决了微服务环境下请求调用链的跟踪问题,便于问题排查和优化服务治理。 - Feed多级双机房缓存系统:为了提供更快的用户体验,采用了多级缓存策略,同时在两个机房中部署,以确保高可用性和快速响应。 WatchMan系统的设计要点包括: 1. 生成唯一的RequestID,贯穿整个调用链。 2. 使用AOP(面向切面编程)将追踪功能无侵入地集成到业务系统中。 3. 通过1/1000的采样率,尽可能减少对业务性能的影响。 Feed技术架构则包括接口层、服务治理、短链生成、用户发号器等多个层次,利用各种组件如RPC、MCQ、对象库、MCRedis、MySQL、HBase和Cache来支撑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快速服务响应。 新浪微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架构升级,成功地应对了亿级用户规模下的技术挑战,构建了一个高效、稳定且灵活的社交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