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化建设历程与现状:从HIS到电子病历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8 收藏 5.83MB PPTX 举报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效能以及医疗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它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医院的日常运营中,形成一个覆盖临床、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1. 单机用户阶段:早期医院信息化起步于个人电脑(PC机)的应用,主要聚焦于基础数据的录入和管理。 2. 多机、多部门独立系统阶段:随着数据库技术的进步(如FOXBASE),医院开始采用局域网,并建立起部门级的独立系统,实现了部门间信息的初步共享。 3. 局域网络化全院级应用阶段:进入C/S(客户端/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时代,医院信息系统整合成一体化的平台,涵盖了门诊、住院、药房、护士站、医保等全流程服务,电子病历和电子医疗指令(如电子处方、电子体温单)成为核心组件。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政策,比如医保制度改革和电子病历的推广。例如,2010年,国家强调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特别是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核心,这标志着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我院,信息化建设始于2000年,最初是为了支持医保制度而设立的简单HIS系统,以收费为主。随着2010年卫生工作会议提出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对接的要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遵循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逐步覆盖了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教学科研等多个领域,构建起涵盖HIS、门诊收费、住院收费、药房管理、护士站管理、医保管理等多元化的信息系统。 到了2010年12月,医院引进了临床信息系统(CIS),电子病历和电子医嘱等关键功能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和医学影像传输与通讯信息系统(PACS)也在同期或稍后阶段引入,进一步丰富了医疗服务和研究支持。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也促进了医疗知识的分享,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平台。通过持续的升级和整合,医院信息系统正在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推动医疗行业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