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均值算法实现与数据集实验分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0-14 收藏 1KB ZIP 举报
资源摘要信息:"K均值算法是数据挖掘和统计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聚类算法之一,主要用于将数据集分为若干个聚类。在此过程中,算法会根据数据特征来确定聚类中心,使得每个数据点与最近的聚类中心的距离最小化。K均值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算法,因为它不对数据进行标记,仅依赖于数据本身的分布特性来进行聚类分析。 在给定的实验数据集中,包含了若干组二维数据点,每组数据点代表了数据集中的一个样本。数据点的每个维度可以看作是样本的特征。例如,数据点(0.697 0.460)表示有两个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的值为0.697,第二个特征的值为0.460。 K均值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首先确定聚类的数量K,即确定要将数据集分为几类。 2. 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3.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形成K个聚类。 4. 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中心,即计算属于该聚类的所有数据点的均值。 5. 重复步骤3和步骤4,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聚类过程结束。 Python代码文件L4_3.py是K均值算法的实现,可以对实验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运行这段源码,可以对数据集进行自动的聚类处理,并可能输出聚类的结果,例如每个聚类中的数据点以及最终确定的聚类中心坐标等信息。 K均值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且计算效率高,适合于大规模数据集的快速聚类。但是该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比较敏感,有时候可能会导致局部最优,且不适合发现非凸形状的聚类。此外,K均值算法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量K,而实际应用中K的最佳值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通常需要通过如肘部法则(Elbow Method)等方法来辅助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