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详解及应用

72 下载量 6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4 收藏 93KB PDF 举报
本篇内容详细介绍了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的过程以及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简单非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类别,每个类别内的数据点相似度最高。算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迭代过程找到最优的聚类中心,也就是每个类别的质心。 在开始之前,首先要理解聚类的概念,即根据数据内在的相似性将样本数据分组。衡量数据之间相似性的度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语言的方言或身高,对于社交媒体数据,可能则是用户的兴趣连接。K-means算法以距离作为相似度标准,寻找最近的簇中心。 K-means算法的核心思想包括: 1. **初始化簇中心**:随机选取K个初始质心,每个质心代表一个初始簇。 2. **分配样本到簇**:计算每个样本点与所有簇中心的距离,将其分配到最近的簇。 3. **更新簇中心**: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通常采用每个簇内所有样本的均值),如果簇中心有变化,重复步骤2。 4. **迭代直至收敛**:直到簇中心不再移动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算法停止。 时间复杂度方面,K-means的运行时间大致为O(tKmn),其中t表示迭代次数,K是簇的数量,m是数据点的数量,n是特征维度。空间复杂度为O((m+K)n),反映了存储样本和簇中心的需求。 初始质心的选择对算法性能至关重要,通常采用随机选取,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较差的聚类结果。为了提高质量,一种策略是运行算法多次,每次都用不同的随机初始质心,最后选择误差平方和(SSE)最小的结果。这表明算法对于初始质心的敏感性,优化策略可以帮助提升聚类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如使用Python实现K-means,首先需要导入必要的库(如NumPy和scikit-learn),接着加载Iris鸢尾花数据集,定义K值、初始化质心、执行聚类过程,然后可视化结果,评估聚类效果。通过这些步骤,学生可以掌握K-means算法的基本操作,并理解其在实际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场景。